小学数学教学的叙事

记得我在教一个数乘以两个或三个数的时候,安排学生完成一个看似普通的改错问题(即以下问题)

16 53 395

× 3 × 2 × 7

38 106 2735

因为班里的学生都很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我就把话题转了过来:“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我们班看病,看哪个数学医生医术高,解决了他们的病?”话音一落,教室气氛顿时进入新的高潮。学生们沉浸在认真的分析中,迅速地一个个举起了手,喊着:“老师,我知道怎么对待他们了。让我来!”坐在前排的一些同学甚至离开座位,把手放在我面前,好像怕我不让他们“治病”。于是我给吴打电话:“吴医生,请上来看看第一个病人。”当吴听到我这样叫她时,她起初惊呆了。后来,她立刻明白了我这么叫他的用意。她很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这个病人的病因是她忘了带到这里来。”他一边说,一边用红粉笔指着一到十之间的位置,加上了“1”。然后他把产品的十位数字里的“3”改成了“4”,说:“这个治好了。”这时候,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下面的同学已经说了:“对,对,那跟我的看法一样。”既然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位“患者”也确实治好了病,我就趁机夸一句:“看来我们班也有不少医生和吴医生一样技术精湛,谢谢。”吴非常高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时,其他同学居然一个个叫她“吴博士”,这让吴看起来像是“凯旋而归的英雄”。气氛热烈而有趣。

到了第二个问题,因为刚才提问营造的氛围还笼罩着学生,学生们更积极地举手了。这次我给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打电话:“现在请马振波医生上来看第二个病人。”马振波很开心的上台“看病”。他很认真的又看了一遍题目,很肯定的告诉我,“这个病人其实没病。”于是,我故作惊讶地问学生:“马医生诊断正确吗?”台下的创始人马上站起来说:“他的诊断是对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对的。”其他同学也点头答应。我高兴地说:“有马医生和这么多医生一起确诊,我想他应该放心了。谢谢你,马医生。”

第三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一样,请一个学生“看病治病”。

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难免会犯错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防止小病变成大病,避免下次同样的病再次发生。当然,能否及时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对于那些没做错的题,就当免费体检吧!同学们,希望你们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博士,也能做好自己的博士,好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好!”声音很大,但坚定自信的语气更让我感动。

其实我只是在《数学医院》的改错情境中设置了错误的题目。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这么高的热情,这么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感惊讶和感动。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习题是枯燥单调的,学生常常感觉淹没在题海中,非常被动。即使你做对了,你也感受不到多少成功的喜悦。这时,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练习设计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样,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自然会愿意做操,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