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课程的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课程,将悉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愿意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习这门课程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二、基本思路

科学课程应该面向所有学生。这意味着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科学的公平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在性别、天赋、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差异,鼓励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欲望,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积极参与、充满活力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教导和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亲密伙伴。他们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探究不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体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像科学家一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需要明确的是,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科学学习中需要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科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为他们的生活建立永久的知识建构基础的最必要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加强科学各个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合。

理科课程应该开放。这种开放性表现在课程要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和练习、评价等方面给师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体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求。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学习经验。

科学课程评价应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指标应该多样化,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以下简称《标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阐述了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性质和基本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描述了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三个子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活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五个方面阐述了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配置六部分组成。第五部分是附录,包括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以及案例。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核心部分,是总体目标和子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该标准将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活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在每个方面的开头用一段文字说明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和实施要点,然后用框图给出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制定具体内容标准的逻辑线索,便于读者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