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班识钟教学的思考
对认识钟表1教学的反思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幼儿认识钟表,区分时针和分针,了解数字在钟面上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行规律,了解整点半小时。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让孩子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地把握教学目的。整堂课,孩子们学习积极,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取和情感体验同步。
我通过参观一家钟表店来引导话题,展示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时钟,引导孩子充分观察这些时钟有什么共同点。孩子们一下子就发现了,教室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然后,我引导孩子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数字,重点是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顺时针走的。然后让孩子认识时针和分针,让孩子仔细看两只手的区别,根据手的长短粗细来区分时针和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孩子知道时针和分针的操作关系。两只手往一个方向走,这个方向叫顺时针。分针转一圈,时针转一格。通过演示,孩子们看得清楚,兴趣浓厚。
在认识小时的过程中,我在课件中展示了12小时钟,让小朋友通过观察,找出时针和分针在哪里。然后我会给孩子看一些整点的钟表,巩固他们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让他们拿出他们的学校工具“企鹅钟”来听老师的时间,他们拨了小时。因为实际操作,大部分孩子对这个环节掌握的比较好。
活动的难度在于了解一点点。孩子如何轻松掌握难度?我用了对比法:让孩子分别观察整点和一点半两个时钟。大部分孩子都是整点报时,也有孩子是一点半报时的,我就让他说‘你怎么知道的?’最后,我会引导孩子自己总结:一点半,时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向两个数的中间。至于是什么时间的难点,我一边拨钟一边借助实体钟解释:看时针在4和5之间,那么时针经过的数字4有没有到数字5,所以应该是4: 30而不是现在的5: 30。当他们再次展示课件,并让他们看一看,谈谈现在是什么时间时,他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然后让孩子看着数字时间,自己拨学校工具,半小时帮他们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为导向,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工具为媒介,给幼儿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的原则,综合运用发现和游戏的方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和言语活动促进主动学习。
对认识时钟教学的思考2对我们大班的孩子来说,认识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这次数学活动的内容是知道钟表上的小时和半小时,知道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的位置在小时和半小时。所以,在这次“认识时钟”的数学活动中,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我把活动的重点设定为认识整点半小时,准备好了就能说出时间。我把活动的难度定为让孩子知道时针和分针的操作关系。
于是在活动开始的时候,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在引题的时候引用了“起床,上学”这个游戏,让孩子们在我展示的图片中说出他们做的时候是几点。然后我把钟引出来了,让孩子们认识钟的结构,弄清楚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小朋友帮忙纠正。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们可以再次得到帮助。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想把今天活动的难点引出来,让孩子掌握时针和分针的操作关系,所以在活动中,我展示了一个时钟,让孩子通过实物来掌握所学内容。首先,我让孩子知道钟面上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绕着钟面走是什么概念,导致分针绕着走时针的变化,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知道分针绕着走,时针走了一个大格子,也就是一个小时。在认识时钟的活动中,个别孩子对一个半小时不太了解,所以在学习了时针和分针的运算关系后,让孩子知道在半小时,当分针到达数字6时,时针在动。也为后面孩子的操作部分打下基础。
在整个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学习钟表很感兴趣。但是我觉得在活动之后还可以增加一个游戏活动来呼应前面的部分,所以在最后,利用游戏活动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巩固在这个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可以拨的小时钟,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孩子可以根据老师报的时间自己拨,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时间。
认识时钟的教学反思3在活动中抓住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以玩耍为主线,将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连起来。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让孩子自己拨小闹钟,给孩子提供了实践、自主探索、观察思考、发现和表达自我的机会,激发了孩子的参与意识和热情,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实践。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重视幼儿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更贴近幼儿。
在教学中,我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让同龄人也有互相学习的机会。根据幼儿的回答随机演示,可以帮助幼儿认识钟面:1 ~ 12数字,分针和时针,以及长针和短针。所以根据小朋友的回答随机演示。
这项活动也有许多缺点:
1.让孩子认识钟面、时针、分针,建立时间的概念,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孩子“经验”的简单复制和积累。
2.没有足够的机会让孩子独立探索。让孩子们猜猜现在是什么时间。虽然也邀请孩子交流讨论,但只是走个形式。孩子不会独立思考和观察,有的甚至会玩。结果没有观察清楚,沟通效果不好。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个环节绝不能“拔苗助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对认识时钟教学的思考。这项活动分三节课完成。通过先知道整点和半小时,再自己做钟,玩游戏和比赛来拨和记录,大大降低了全班知道钟的难度。在认、做、比、连的活动中,孩子不仅参与度高,而且兴趣浓厚。而且还进一步学习了钟表的表面结构,时针和分针的运行和规律,学会了看整点半小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父母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实体挂钟到自制时钟,一大堆五颜六色的包装纸、广告纸、废日历等。都是家长朋友收集提供的,为我们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父母和朋友也借此机会帮助我们指导孩子在家学习看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班还进行了一次每日签到和记时活动。在我们父母和朋友的指导下,孩子们也学会了知道和记录时间。相信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树立起开始时间的观念,大有裨益。
认识时钟5分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用品的教学反思。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认识时钟,强化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组织了“认识时钟”的科学活动。后来我发现小孩子对学习钟表很感兴趣。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反思如下:
首先第一个环节,用小故事引起孩子的兴趣,引出话题。形象地说,钟里的三根指针比作老大哥(时针),他又黑又矮,人们喜欢问他几点了;二哥(分针)皮肤黝黑,身材高大,技术娴熟,走来走去都能带着大哥走一小段距离;小姐姐(钱针)身材苗条,又瘦又长,穿着红色的衣服,喜欢转圈跳舞。听完故事后,很多小朋友猜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钟。然后展示一个会走的钟让孩子观察,并回答故事中的大哥哥、二哥哥、小妹妹分别是什么意思。
最后总结出哥哥叫时针,二哥叫分针,妹妹叫秒针,重点是让孩子认识时针和分针。第二个环节是了解整个小时,以儿歌的形式回答老师。现在是X点钟。在这个环节中,我展示了一个不动的钟,引导孩子从1到12观察和认识钟面上的数字,然后把时针和分针都拨到12,让孩子观察时针发生了什么变化(走一格),引导孩子说时针指向“1”。只要拨几次,直到两根针重合。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要想知道现在几点,先看时针。然后以儿歌的形式,教孩子和老师问答:老师拨完整个小时后,问:看,小朋友,现在几点了?孩子回答:老师,老师,仔细看。现在是x点钟。这个环节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加深孩子对整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玩钟。以上两个环节是老师的说教。孩子们有点坐立不安,一个个跃跃欲试。我马上让孩子们拿出带来的钟,自由发挥。每个人都非常兴奋。然后我提出了“请拨几点”的密码,自己演示了一下。通过实际操作,孩子们对整点的理解得到了巩固,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最后一个环节,画时针和分针。请在准备好的有三个钟面的白纸上画一个时针和一个分针。因为我没有提前强调时针和分针的区别,所以有些小朋友把时针和分针搞混了。整个活动遵循《纲要》中指出的科学教育目标:“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交流和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认识时钟的时候,给孩子准备足够的材料,让孩子感受到时钟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了解时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践中,既激发了孩子探索事物的兴趣,又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1,教学模式要更加自然冷静,适应性有待加强;
2、最后一个环节,可以用一大张作业纸,老师和孩子* * *一起汇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