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心理策略:培养意识,形成一套动手参与。l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索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根据目前的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级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2.用新鲜感激发兴趣:学生通常都有好奇心。新鲜感往往会激起他们对事物的强烈探索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发掘新意,使之耳目一新。3.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含有一定的思想性。另外,中、高中生的情绪发展很快,教师要尽量在学习后拨动学生的“情绪琴弦”。学生被感动了,然后玩得开心,和老师一起玩,和作品一起玩,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于是,形象是带着感情创造的,画面是充满感情的。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的独特优势。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求和审美潜力,让他们体验教材之美。如果能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中,就会得到“不认真听恐怕就不知道铃声响了”的效果。4.交流情感:我们的学生充满活力,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参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和时间。因此,教师可以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以“接近”身后的学生,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条件。(2)给学生安全感。绝大多数学生都害怕老师。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心理安全。做出来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做得不好的时候,更不会受到批评和嘲讽。有鉴于此,应该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用一些轻松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然后,即使他们不确定,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他们的创造力也会大大增强。(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努力完成一项任务,会产生成就感。我不仅肯定自己的努力,也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如果老师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太低,学生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完成,那么学生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如果难度太高,学生可能不愿意完成它或对它失去信心。所以,为了让学生有成就感,老师要把难度设置在合适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调整难度。难度小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处理得当,循序渐进。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要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二、行为策略:指导学习方法,给予动手参与能力教学是教与学活动的统一。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实现由教向学过渡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过程系统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参与学习和创造的愿望和能力。l .加强技能训练美术课对技能的要求很高,是学生正确描述制作对象和进行创作的基础。技能训练包含的内容更多。2.拓展想象空间“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和谐”,让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求知,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3.选择创造法(1)观察比较法。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比低年级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够自觉、独立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到更多自然、具体的物体后,思维就有了素材,然后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创作。(2)玩与做的结合。学生天生爱玩。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演奏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是非常重要的。三、环境策略:创造条件,提供动手参与的机会。学生有参与动手的兴趣和能力,也必须有参与的机会,否则一切都会成为“无根之树”。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l .课堂绘画手工作品展览,让学生参与“观看”。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视觉形象,学生能直接感受,容易接受。尤其是同学或同行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爱看的,看完之后会有意识地学习他们的优点。课前拿一些以前班级或者平行班的作品举例,或者展出自己班级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分组去看。同学们对这个比较感兴趣,认真看,认真研究,因为这个时候看的内容和自己的具体操作有关。如果老师在此基础上介绍那些作品的优点,学生会掌握的更快更全面。同时,当老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时,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是大有裨益的。2.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参与“教学”。传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