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霞在铜陵的车祸是怎么回事?

职务:铜陵市原市长,安徽省原副省长,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

经典语录:人民的信任重如山。

或许是因为女性,她与生俱来的母爱之心,又或许是她对国计民生的特别关注。张润霞担任铜陵市长五年,她以独特的亲和力征服了广大市民,赢得了“平民市长”的美誉。

作为传统的矿业城市,一直崇尚“阳刚之气”。以前的主要领导都是男性,“女市长”在当时非常少见。但张润霞不放过一个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短短五年,她身后留下了清晰的足迹...

1983年8月,工程师张润霞作为铜陵历史上第一位女市长,被时代大潮提拔到领导岗位。有点突然,有点陌生,有点压力。万事开头难。说起刚上任时的热闹,张润霞记忆犹新:“我第一次主持市长办公会。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怎么开,连最起码的程序都不懂。案子上的卷宗堆积如山,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去落实。在赵志道(原常务副市长)等老领导的帮助下,逐渐熟悉和适应政府工作,进入角色。人民的信任重如山。这是我作为市长的最初感受,也激发了我的神圣使命。”

进入大楼的是市长——发号施令;回到家里就是家庭主妇——柴米油盐。对于这两个角色的频繁切换和他们高速运转的频率,记者袁乃忠曾经有过详细的描述:“她下班很晚,刚到家就系上围裙做饭,楼下喇叭响了,秘书催她。我匆忙解开围裙,丢下锅铲,抱起鲍登下楼。油锅还在响,人们钻进车里,赶往现场处理工作。半夜人刚睡,梦香。他们开始吹着小号做梦,穿上衣服,再次战斗...以至于邻居抱怨和市长住在一起不好。张润霞知道了。首先,她向邻居道歉。第二,她告诉她的秘书和司机保持安静,不要打扰人民。经常是‘午夜开会’,然后连秘书和司机都被吓到了……”

这位女市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超常规工作,她才能不负使命!

"在我担任市长之初,我把发展经济作为我的主要任务."

当时省委省政府转发铜陵市委市政府关于走产业发展新路子、开创新局面的报告没多久。铜陵正面临着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革命和经济大转型。

铜陵以铜立市,以铜兴市。但是,资源型城市最大的隐患是“矿空了,人空了,家在流浪”。一旦资源枯竭,城市就会消亡。

和平年代,市委、市政府提出铜陵“走产业发展新路”,就是要从绝望中杀出一条血路,涅槃重生,这关系到铜陵的生死存亡和未来命运。

“新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三个基地”,即:铜工业基地、硫磷基地和水泥基地;“发展五大产业”:冶金、化工、纺织、建材、电子工业。彻底改变“一铜独大”、地方工业长期不景气的被动局面。

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目前,铜工业与齐飞当地工业不相上下;当铜资源枯竭时,当地发达的工业可以“接力”赛跑,保持城市快速发展的动力。

张润霞说:“计划是确立了的,政府的任务就是执行它,发展它。”

铜陵当地的工业过去是以“五小”起家,但小企业修修补补很难成气候。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要胸怀大志,大手笔,大项目,大工程。

“大项目”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靠自己去争取。众人拾柴火焰高,发起了全城跑项目。全市上下都动员起来了,从工作到退休。用关系找关系(上下级关系,海外关系),用关系找门路(内部外联,全资合资),用钱出钱,出力强,没钱没权,献计献策。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全市上下团结一心,豁出去了。

“大项目”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靠自己去争取。“等、靠、要”一事无成,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找到战斗机。众人拾柴火焰高,发起了全城跑项目。全市上下都动员起来了,从工作到退休。有关系的找关系(上下级关系,海外关系),有关系的找门路(内引外联,独资合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实力的出主意,出线索,出主意。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全市上下团结一心,豁出去了。

作为市长,张润霞走在了跑队的前列。“1984,我增加了跑部,省力。我一大半时间都花在‘跑步’的旅途上了!”

用完希望,用完机会,用完效果。几亿元,甚至几十亿的大项目,几年就落户铜陵。如2000吨/年涤纶长丝;12T/年磷肥和60万吨/年新桥硫铁矿项目;1500吨/年双向电拉膜;1800吨/年家电用铜生产线;2台25万千瓦发电机组;铜陵长江大桥;1.7万棉纺;麻纺9600锭...诸如此类。“铜陵现象”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人们将其归结为“向前跑!”铜陵在“奔跑”中前行。回想那难忘的一天,张润霞动情地用四句话概括:“千方百计找项目,千山万水跑项目,千方百计争项目,千辛万苦上项目!”

“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做‘平民市长’!”

与其他城市相比,铜陵市民的“衣食住行”形势更加严峻。

铜陵是一座矿业城市。过去传统的做法是“人随矿动,矿空人移”的游牧生活。其指导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导致城市建设的各种功能大大落后于经济建设,“欠账”多。住房难,出行难,购物难,上学难,入托难,上厕所难,女青年找工作难,男矿工找对象难...一句话,市民生活成了“顽疾”。

先说“活”吧。正所谓“到处建基地,家家建豪宅”。四代人一起住在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床挨着床,没有站立的空间。说到做饭,屋子里烟雾缭绕,屋顶冒出的烟袅袅上升,整个城市变成了“雾都”。不够住,主屋连着大宅,大宅连着棚子。全家搬家,大家都跟着搬。“遍地建府”成为当时铜陵的“三大怪”之一。

平静的生活会让你快乐。“破冰之旅”从住房开始。张润霞带领一批城建工人实地考察后,把长江新村作为第一批试点。长江新村是铜陵有名的“盆地”,一排排小平房散落在山沟里。因其地势低,排水设施差,遇大雨会积水,水大时可与屋檐平齐。居民们很痛苦。经过努力和多方筹集资金,长江新村彻底改造,奋斗了13个月,旧貌换新颜。昔日的“难民营”变成了令人向往的“伊甸园”,如今的长江新村已成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常新”社区,被建设部列为“旧城改造”示范项目进行推广,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在1986第一届全国园林绿化大会评比中,长江新村绿地、长江路绿化带、天井湖公园受到大会表彰。并由此采取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从1983到1987,5年建成的住宅面积相当于城市早期到1980这30年住宅建设的总和。

净化环境——改造公厕。张润霞带人到苏州、无锡、常州取经。从1984到1985这两年间,铜陵新建改建了200多座厕所。新厕所内部功能齐全,设计新颖。一时间,铜陵公厕成为最受欢迎的景观,各种新闻媒体参与报道,大幅照片见诸报端。许多市民争相以漂亮的厕所为背景拍照。

美化环境-建造公园。铜陵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但过去只埋头工作,不抬头看风景,让《走进荒原》一片荒凉。美化需要投入。政府没钱,但有权威和智慧。天净湖公园建成,园内景点由各家认购签约,随风景流传千古。企业出名,市民受益,名利双收。是政府导演的“重磅炸弹”。螺蛳山取名“青年公园”——团委发动义务劳动,植树种花;笔架山山顶上的“老年公园”——由退休老工人最多的铜矿建成;栗子山改名为“妇女儿童公园”——建公园的任务不用说,自然交给了妇联。

治山-青山,治水-美水,治路-坦途,治水-美景...曾经不起眼的矿山,天净湖公园等三个景区被选为“天然”风景保护区。

市长、市长作为市民的家长,自然要为他们排忧解难。

一个女人跪在马路上,丈夫因公殉职,家里生活艰难。张润霞及时解决了孩子的就业问题。半夜,“市长热线”响起,有人反映船到铜陵港晚了,没有公交车进城,外地客户投诉。张润霞指示有关方面出动车辆将滞留乘客接往市区,乘客由抱怨转为“好评”。心系百姓俗事,一片树叶总与爱有关。

铜陵人没有忘记“平民市长”,她也深深地记住了铜陵人!说心里话,我们来听听她的自述:“我只担任了一届铜陵市长,对铜陵人民的贡献极其有限,但铜陵人民在我任职期间给予了我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这让我每当想起那段难忘的时光就心存感激!”感谢铜陵人民对我的信任,对我委以市长重任;感谢铜陵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和我一起爬山,一起度过那段辛苦又快乐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