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本学期,通过调查发现,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问题:
1.对文本的解构:表现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逐段分析和讲解,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2.以读带教: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练习。问题琐碎、迂回、重复,阅读质量低。讲解的时间占据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时间。
3.缺乏实效性:讨论议题设置随意,缺乏讨论价值,讨论过多;讨论的组织追求形式上的刺激,缺乏讨论的有效性;讨论的评价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同意老师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基于这种情况,在教研室提出的“有效阅读”专题研究的指导下,我校高年级语文教研组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一个小课题,并在高年级开展了这个小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
2.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教师课堂调控的有效性研究。
4.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第三,学习课例
人教版教科书第九册语文第四单元“十年后的礼物”
语文课本第十一册:我的第一首诗
四、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成立课题组开展理论研究。
为确保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特成立教研活动组:
组长:梁
成员:(市级骨干)卢凤菊马冯于秀琴(市级骨干)岳宝生丁海峰
指导老师:于秀琴马
梁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整个活动的组织和最后的总结。其他老师参与讨论,写反思,提炼研究经验。理论学习采用自学结合的原则,主要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标准与建议),观看名师视频课,教师合作理论。
(二)以学校的各种研究培训活动为载体,开展专题研究。包括围绕主题的教学设计、教学诊断和教学反思以及叙事研究。
(三)活动以教学设计——行动研究——问题反思的方式进行。
1.参与研究的教师自主进行教学设计(9月10—9月12)
参赛老师先做我的第一首诗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实现各个环节的有效性要注意清楚,并注明设计意图。
效果预设:我第一首诗的故事很简单,但意义深刻。文中对话简洁明快,个性鲜明,心理活动描写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逐步认识到“如何看待各种肯定和否定”的,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在这两股强风中尽力掌舵”。从而进一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所蕴含的浓浓爱意。
教师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在朗读的指导和内容上,会因为对教材的理解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方案,这就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2.教学设计交流(9月16)
要求所有老师在会上畅所欲言,对自己设计的案例的思路进行交流和讨论。重点要突出:一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如何在课堂上操作。两位讲师根据大家的设计思路和意图,选择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进行整合,然后修改并敲定自己的设计。
效果预设:这个过程相当于集体备课的过程,目的是汇集大家的智慧,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但由于参与的老师理解角度不同,完全赞同6个人的意见有些不现实。所以最后建议马老师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既要体现大家解决关键问题的智慧,又要在教学中发展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准备一次研讨课。
3.课堂观察。(9月23日)
我的第一首诗,63班马写的,要求老师做好课堂观察记录,观察老师在课堂上如何把握和处理教材,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并写下表扬记录。课堂上关注的焦点:一是教师如何理解和处理;二是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第三是老师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
效果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基本能体现意图,但不能像设计的那样理想,也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承担录音的教师能否按要求全面记录自己的记录,为以后的讨论提供真实依据;在实施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教学老师会因为长期的教学习惯而无法很好地贯彻设计意图,导致预设与实施矛盾的新问题,等等。
4.课程讨论
课后组织教师讨论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讨论案例是一个互动的研究,一个* * *参与和* * *建构的过程。鼓励参与者通过自己的思考、感知和理解,主动提出新观点、新想法。在讨论中,可以找出大家关注的环节出现问题的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教师在解决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方面取得的突破,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效果预设:这是第一轮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讨论越激烈,越有利于接下来的研究。通过这一轮的研究,有望在解决之前发现的问题上有所突破:比如教师如何通过精读课节省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时间朗读;如何丰富评价的语言和方法可以用眼神和动作来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
5.重新设计,观察,再讨论
经过以上的讨论和研究,我们将集合大家的智慧,由马老师对我们所教的《我的第一首诗》这一课进行反思,然后和大家一起设计《十年后的一份礼物》这一课。这次由于秀琴老师备课,其他老师参与两位老师的设计。设计完成后,将按原程序进行第二轮观察和讨论。本轮力争在上一轮的基础上有更全面的突破。
(3)总结推广阶段(10,21-11)。
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并把自己的收获、不足以及对教研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在教研会上进行交流。特别是在活动中,大家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理解,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如果讨论过程中有分歧,可以通过回放视频课的形式再次讨论。在大方向与课程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允许求同存异)。
(4)尽量普及验证阶段(11.5之后)。
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应用大家总结的结论,验证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及时修改不正确的结论。并且在实施中,及时在原有的总结上增加一些新的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