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州园林课件[3件]

#课件#绪论语文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时间。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内涵。以下是小学语文《苏州园林》课件,整理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苏州园林”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本课生词和作者,正确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可以明确文章的结构,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之美,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热爱和欣赏。

二,教学中的难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第三,教学方法

会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复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再用激情澎湃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素有“园林之城”之称,享有“江南园林天下第一,苏州园林江南第一”,“短距离内再造甘昆”的美誉。是中国园林文化的引领者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中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苏州园林以高超的写意山水艺术手法,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造园艺术的典范。(板书题目)

(二)对文本的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结合课前准备和学生谈谈叶圣陶的理解。

2.在五分钟内阅读课文,并阐明文章的结构(总分)。

(C)句子分析、合作和交流

1.文章的第一段说了什么?如何理解文章中“标本”一词的含义?

(1)写了苏州园林的整体形象和他的位置。

(2)标本即标准、典型,是指苏州园林是我国典型的园林建筑,其他园林建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一定影响,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2.阅读文章的第二段。这一段三个字的主旨是什么?是如何展开的?

画面的美是通过四个讲究发展起来的,用“如画”来概括。

3.文章第三至第九段分别写了什么?和第二段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交流讨论)

(自然段,亭台楼阁、假山、池塘、花木、远景与第二段一一对应,而第7-9段,细节写的无处不在。)

4.第3段到第9段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四人一组讨论)

(不,这是按照整体-局部-细节的逻辑顺序。)

(4)扩展和延伸

播放关于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5)总结作业

总结:老师和学生* * *总结这节课的内容。

作业:说明一个你最近去过的景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章。

第二小学语文“苏州园林”课件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

2.浅析写山水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自然,培养生活情趣。

重点和难点:如何欣赏写景诗的意境

课表:?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首先,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将向你们介绍另一首十四行诗《蟋蟀蟋蟀蟋蟀》,作者是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第二,教新课。

1.请说出这首诗的名字。发音

2.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读注①,老师补充。

济慈是一位英国诗人。1795 10月29日出生于伦敦。他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被祖母收养。15岁,母亲再次去世,外婆委托两个保护人管理他们兄弟的财产。济慈最初学医。他喜欢文学,但他没有放弃医学。他通过考试获得了医师执照,并继续学习外科。直到6月18111济慈才决定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里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很强。他认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对美的感受可以压倒或抵消其他一切考虑,这就是他的“自然接受”思想。他曾说,他能深入麻雀的性格,也能“在瓦砾中啄”。济慈是英国最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包括维多利亚诗人、唯美主义诗人和“意象派”诗人。可惜他在25岁才刚刚开始展现才华的时候就去世了。

3.学生要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诗的语气,注意朗读的音准,注意正确掌握音步和轻重音。

4.这首诗在立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第一句分两部分对应“大地的诗永不停息”;动静对比,意境优美。)

仲夏-蚱蜢的音乐

大地的诗意充满了生机。

冬天——蟋蟀之歌

5.理解昆虫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了蟋蟀和蟋蟀的意象,这揭示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歌要安慰人,提高人的思维。阔阔和阔阔充满活力,他们的歌声不绝于耳,那是大地永不消逝的诗意,激励着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结尾:“从蟋蟀的歌声中,我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呼唤。”了解夏天的蟋蟀和冬天的蟋蟀有什么关系。

这是诗人的联想,用冬天蟋蟀的歌声呼应夏天蟋蟀的音乐。指出起伏,指出中心:不死不歇的大地之诗。

第三,布置作业。

1.用心学。

在理解这首诗结构的基础上背诵它。

2.课后练习:

第三小学语文“苏州园林”课件

内容和步骤:

第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问题:苏州园林有哪些异同?

2.问题: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两层楼:

(1) (3-6)苏州园林从小的方面看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7-9)从永远不能忽视的三点,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是“画无处不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是总分。

第二,解释第一段(3-6)

1.按名字读一楼:

2、引导第三段的分析:

(1)按名称总结段落。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无对称”、“自然意趣”。

(2)问题:这一段有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引导并分析四个段落。

(1)表示大致的段落意思。

(2)引导分析解释层次。

4、引导学习五段。

(1)按名称总结段落含义

——说明苏州园林花木如画。

(2)逐句分析。

(3)问题:这段话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这段话以解释为主,描写和讨论也适当插入。

说明文字的描写侧重于特点,比重不大,只有一点染色起辅助作用;说明文中的论述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个段落

1)通过名称总结段落含义。

2)解析:第一段主要运用讲解的方法,突出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客一种绘画感。文中的“更”两个字与“多了”和“神了”紧密呼应。

三、第二层指导分析(7-9)

1,读三楼;

2.问题:这一层说明了什么细节?是否与文章的解释中心一致?

3.讨论第7段第一句的功能;

这个句子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也是这一层次的一般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总结:

——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解释中心,进行具体的解释,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四、解释第三段(10)

问题:这段话多余吗?

——这段话说明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结论。总结全文,给人以回味,再一次激起读者参观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使文笔细致入微。

动词 (verb的缩写)总结课文

1,感应中心: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异同,再现了它们如画的美,展示了中国设计师和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的园林艺术。

2.总结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把握解释对象的特点,安排解释顺序,灵活运用各种解释方法,语言准确清晰。表达是完全严谨的。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晰,解释准确,叙述生动。

第六,作业

1.参观当地的塔、亭、寺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以范文为蓝本写一篇“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