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
“没有不被历史进步所补偿的巨大历史灾难”。恩格斯所说的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给人类带来艰辛和痛苦,但同时也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避免事故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自然灾害“汶川地震”和重大事故“上海踩踏事件”中,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在灾难面前并没有相应的避险能力。从这些灾难中,我们看到“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学校体育。
关爱生命,对青年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在日本和俄罗斯实施较早。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日本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这些灾难促使日本从国家层面重视危机教育,较早在学校健康体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了安全教育的内容。
这些内容全面而系统。第一个是预防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其他伤害。据湖南泸西早稻田大学学生Jason介绍,安全教育贯穿小学到高中,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区别对待。紧急疏散、逃生和紧急自救的演练已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同时,日本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补偿制度也比较完善。
通过地方、学校、社会、个人等多种渠道筹集学校事故赔偿款项,承担学校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杰森说,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补偿制度是比较成功的。学校不会“因噎废食”,也不会含蓄地叫停。学生应该接受体育教育和指导。
目前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都有正常的交流,在学校体育方面有必要相互交流和借鉴。记者试图了解和分析俄罗斯实施的生命安全教育。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主任唐洪贵曾留学俄罗斯,对俄罗斯“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兴起和实施颇为熟悉。他介绍,基于国内社会现实和学生体质状况,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取消了“青年招募训练”课程,取而代之的是“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周边环境对人的生命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人身安全、生活方式和生命安全。唐洪贵认为,“俄罗斯在更新更广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生命安全教育,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
“与俄罗斯和日本相比,中国的生命安全教育发展滞后,存在一些不足。”行业分析师认为。
没有完善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生命教育的体系几乎为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思想轻行动”的现象。记者调查发现,各级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行动往往只落实在文件和会议报告上,而以财力、物力、人力不足为由,安全教育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以专题讲座、墙报、橱窗海报等形式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像一场表演。
学校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分析原因,升学率和就业率的现实压力使得学校的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光说不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虽然中国在灾后痛定思痛,总结了很多紧急避险的内容和方法,但实际做法仍然摇摆不定。素质教育喊了几十年,但学生升学压力依然很大,迫使学校只关注升学率而忽视其他,生命安全方面的教育更是断断续续。同时,很多学校为了逃避责任和风险,为了避免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采取“闭门”办学,禁止学生春游等校外活动,甚至禁止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或体育竞赛。这些极端的安全保护,是对生命教育的逃避。
生命安全教育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一些关于“认识和学习常用的救生方法”和“具备一般的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的内容,但是对于逃生、自救等物理预防知识的落实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这显然不能适应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突出的表现就是教条主义,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学校体育教师作为启蒙者,指导学生掌握各种突发情况和各种自救互救知识技能,也存在一些生命安全教育的误区,只是在课堂上规范学生,确保学生不发生安全事故。
家长的行为是制约生命安全教育的一大桎梏。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家长怕孩子累;学校组织学生春天(秋天)去户外写生或者旅游,怕孩子受伤,等等。迫于这些无奈的现实,很多学校为了孩子的安全,不得不取消一些集体活动。
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可以合二为一
在记者走访中小学的过程中,多所学校的负责人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提出了建议,“要把以前零星的安全教育、被动的预防教育变成系统的、全方位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年来,欧美和韩国都选择了体育课程这个平台来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他们的成功案例对中国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具有参考价值。”
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紧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有着本质的联系,可以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以学校体育为平台,实现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和生活教育的常态化运行,需要考虑三个方面。
将“三生”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范畴。云南大学体育学院王帆老师建议,将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融为一体,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演练各种应急技能。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紧急避险能力的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后,需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场景。体育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中探索与体育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关的内容。
加强专业教师自身能力,重构教师专业素质。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体育领域的拓展,最终实现青少年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完美结合。
学校体育课程不是教学生练几个项目,应付升学考试,而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即自我保护身体,强健身体和个体的活力。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提到的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存需求的基本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可行的。“尽快建立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计划,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