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综合课程——课后“形式翻译”反思

摘要:?第一节成长课结束后,我也在整理备课经验、评课、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思路,有了新的思考,发现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图形,翻译,融合类,反思

这是我的第一堂成长课。和大家一起回顾这几天的磨班,一路踩了很多坑,经历了磨班的艰辛。从集体备课、讲课、评课中学到了很多,在集体头脑风暴和老教师的帮助下获得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成长课虽然上完了,但是成长不能就此止步,因为整合课的盒子可能刚刚被打开。盒子里有什么,应该有什么,对我来说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为了解释这堂课是如何呈现的,有几个问题需要整理。

2.1这是什么课?

2.2这节课是如何准备的?

五年级数学老师在王健老师的鼓励和带领下,集体备课、讲课、试讲、评课。讲师编写第一版教案,王健老师帮助把握主攻方向和基本逻辑思维。修改完成后,讲师会讲课,所有老师都会帮忙修改一遍。等它成熟了,试一试,所有的老师都会来评课。反复修改,直到符合要求。

2.2.1课程设计第一版

?我参考了资源里提供的教学ppt和行为设计,确定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郑和宝船上的图案,介绍图形的翻译,并借助教材提供的菱形花边、三角形、小鹅等图案,研究图形的翻译。

第一版的设计活动可以实现课程目标,延续传统的课堂模式。当时我不懂什么是积分,模仿的是大部分成长课上听到的方法。课程介绍中我用了“大航海时代”这个主题,后面课程内容的学习还是传统课程。

2.2.3第二版课程设计

因为他们不知道整合课程是什么样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意味着没有标准很难设计和实施整合课程。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名师的课堂记录和教案,其中黄爱华的《翻译课堂教学记录》引起了我的注意,深受他的“大问题”教学法的启发,特别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小组合作,这在综合课中也有所体现。因此,能力、学科和学习方式的整合被视为该版本整合课程的重要体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设计了“游戏课”。

学生在俄罗斯方块游戏中不自觉地进入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有启发性,大家都觉得会很有趣。王老师指出,有趣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活动太多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形式太分散也达不到学术目标。活动一定要放在主题背景下,否则无法说服学生这是主题式学习。

2.2.3第三版课程设计

通过麦哲伦的航海路线引入翻译学习;在“香料冒险”游戏的帮助下,学生在岛屿之间选择最佳路线收集香料,并在网格纸上画出翻译后的船的身影。最后给出了一个翻译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这个版本设计的游戏策略太复杂,课堂上很多时间都花在玩上,而不是思考“翻译”的相关知识。试听班,学完这一课,孩子不会做题,要点不清楚。可见这种上课方式并没有达到课题的目标,整合的效果并不好。

2.2.4第四版课程设计

第四个设计思路是:在“大航海时代”的题目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航海路线上的船的平移,找到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然后,通过舰队此行的任务——采集香料,绘制翻译后的图形;通过蒙眼翻译等游戏,让学生应用翻译解决问题,实现翻译的乐趣和价值。

这个版本的设计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大家都觉得可以达到学科目标,从知识的引入到学习都有很好的融合。最后得到了成长班大家的认可,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3.1集体课评价

A.在蒙眼翻译的游戏中,学生上台就问:我该说什么?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翻译的重点。学生的提问说明老师需要更恰当的暗示。

B.今天的课程是为翻译香料场景中的船而设计的。如果不选择香料航线,放在麦哲伦的航行路线上,船的翻译会更流畅。但是真的很难找到这样真实的场景。

C.画翻译图时,老师强调学生要画箭头,这里处理不好。其实没必要。学生可以只说方向。老师对画船的处理分为两步。其实这里直接给学生就可以了,因为之前的待遇已经很好了,学生有能力一次性画出来。

D.在习题和例题的设计上,首先要讲翻译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翻译素材,丰富理解。从图形到居住空间,都会有一个层次的提升。练习题做了顺序调整,这里处理的不好,考虑的不够全面。

E.教学风格自然,像老师一样,从容不迫,稳定,与主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全班看不到课本的影子,但是课本要求的内容我都完成了。重点突出,翻译方向是重点,老师不断强化练习,保证了学生的基本掌握。

F.翻译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难点和易错点。学生不会找到对应点,他们呈现7、6、4格答案。这是因为我不明白图形的翻译到底是什么意思。图形的平移其实就是点的平移。图形的运动可分为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翻译的特点是什么?这节课结束,我们要总结:大小不变,方向不变,位置变化。

3.2?自我评估

基本实现了课堂思路的流畅呈现,对学生的言行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存在的问题:画翻译图时,有的同学画的不完整,给画错的同学看更有价值;生活中缺少让学生引用自己翻译的例子。还有哪些亟待解决:整合没有做好,或者整合的本质没有理解到位,没有做到真正的整合——解决主题下的问题或者理解主题内容。

什么是整合?为什么要合并?整合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实施整合。

青岛中学的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来自国际文凭组织(IBO)的小学项目PYP(Primary Years Program)。PYP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3-12岁有长期教育需求的学生设计的。其核心是形成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采取负责任的行动。PYP的六个跨学科主题:我们是谁;我们在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我们如何组织自己?* * *享受地球。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在这六个主题中探索不同的知识点。在保证知识广度的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在具体知识点上进行深入探究。

IB小学项目打破传统的学科式学习,采用概念主导的学科设置,帮助孩子整合知识。我们称之为“跨学科”学习法。积极运用小组探究教学法,为幼儿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与已知的真实世界建立联系,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形成自己的问题,设计自己的探究思维,学会合作,建构知识,达成理解。

为了达到真正的理解,我们应该考虑人们学习的心理特点。

人的学习就是联系,联系在合适的情境下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并让人满意,最终学习长久。为了在真实情境中实现跨学科学习,小学课程必须整合。我提取了两个关键词:真实场景和理解,对应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

不能从一节课来判断是不是融入,需要放到课程整个阶段的逻辑中。集成类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在解决什么核心问题?如果学习还是基于学科目标、主题目标、领域目标,那么目前的整合方法需要继续探索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还有很多疑问,还需要研究和深挖。

最后,我要感谢王健老师不辞辛苦,非常详细地为我修改了教案。五年级所有的数学老师都花时间为这节课出谋划策。感谢纪先生的精彩点评。3-4年级的数学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期待看到其他老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从中学习。

[1]?黄爱华,胡爱民。《翻译》课堂教学实录[J]。小学青年教师,2006(18):14-17。

[2]国际文凭组织。https://www.ibo.org/.

[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纲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