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的舞蹈辉煌人生

近年来,王秀芳作为主要编导,创作了《黄河儿女情长》、《黄河一面》、《黄河永远流》三部曲,享誉全国。她以三晋优秀的民俗舞蹈作品为基础,注重运用“情节”叙事方法和人物塑造表现手段,充分展示生命的意义,突出“土美、丑美、奇美”。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王秀芳创作了许多独特高雅的舞蹈作品,多次获得文化部新锐文化戏剧奖和导演奖。在黄河三部曲中,她创作了以下舞蹈:《看秧歌》、《跟你生死》、《桃花》、《红杏》、《山》、《交城山》等。《黄河一方》中的舞蹈有《背河》、《会门》、《婆姨》、《潘子》等。《黄河永远流》中的舞蹈,如《老磨坊》、《苦菜》、《黄河崇拜》、《看话剧》等。

《黄河儿女情长》在承德市举办的第五届华北音乐舞蹈节上受到好评后,赴北京演出庆祝国庆。被文化部誉为“故乡之歌,乡土色黄土地之舞”,轰动全国,赢得了“弘扬乡土之美,抒发民情,推陈出新”的美誉。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召开专题会议,《舞蹈》杂志第一时间出专刊,对黄河儿女情做了学术探讨。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它的价值,认为黄河儿女情长形成的“黄河派”舞蹈,以独特的风格发展了中国的舞蹈艺术。1992获得“文华新剧奖”。舞蹈《看秧歌》入选央视春晚。

《黄河的一面》1989获山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金杯奖,四十周年全国电视艺术节目一等奖。其中,以《大妈》、《红娘》、《洞房》为系列的舞蹈集《看这群大妈》,入选中央电视台1990春节联欢晚会,被观众评为首届“晚会最受欢迎节目”。荣获上海国际艺术节“露美花冠”文学奖。

《黄河长流》(1997)获山西省第三届文艺创作金奖、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第七届新文化戏剧奖。

王秀芳分别在1988、1990、1993、1996央视春晚创作了《看秧歌》、《看这群大妈》、《看秧歌》。

儿童节目有《好日子》、《除夕》、《山里娃》、《王二小》、《红枣》、《丢手帕》、《奶奶在门前唱戏》和《乓》。《开花调》获全国群星杯金奖;《慈母手中的线》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由她执导的舞蹈《秧歌情》和《和父母一起洗衣服》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五届央视舞蹈大赛一、二等奖。

评论家吴楠说:“王秀芳的舞蹈作品比小说更厚重,比油画更强烈,比传统戏曲更煽情!我从未领略过舞蹈的魅力。我不是靠高难度的技巧或精致的服饰取胜,而是把故事的全部讲述了那浓郁清新的黄土韵味和清新的生活气息,激起了现代观众最原始的美感和最生动的歌唱与向往。”人们称王秀芳为“走出石家庄的舞蹈精灵”。她于1942出生于石家庄秀门。她上小学的时候,同学石卓排练的舞蹈《和平鸽》经常被用作招待外宾的节目。小学毕业后,她考上了石军艺术团。两年后,艺术团解散,分配到山西歌舞剧院,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她在《莲花灯》、《白毛女》、《红色女兵》、《草原的孩子》等多部舞蹈中担任主角,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

王秀芳参与《黄河三部曲》的创作被认为是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说到这里,她总是慢条斯理地说:“村民们的善良和淳朴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生根发芽,成为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的珍贵素材。”

20世纪60年代,王秀芳下乡体验生活,这次下乡改变了她的艺术人生。楼主,那个阿姨,很心疼她。她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粉拿出来给她蒸馒头,但是馒头是她自己嚼的。王秀芳拒绝吃东西。他拿起一个玉米馒头,嚼了起来,说:“我就是爱吃玉米馒头。”看到她吃的甜甜的,叔叔阿姨就信了。

她回到太原后不久,就收到了一个沉重的包裹。她打开一看,是几个馒头,是叔叔阿姨送的。当时她的眼眶湿润了。两年后,她又收到了一个包裹,是她儿子寄来的。那是几双绣花鞋垫。原来阿姨叔叔们都相继去世了,阿姨临死前让儿子把鞋垫送给“教跳舞的秀芳妮”。这一次,王秀芳热泪盈眶,她被这种深深的怀念所感动。

她经常对她的学生说:“当你找到生命之海时,你应该跳进去,尽情地游泳。舞蹈也是如此。晋文化是一座富矿,永远也开采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