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舞蹈实践教师指导意见

我很喜欢跳舞,所以在实习中特别注重音乐课的舞蹈元素和学校对舞蹈教育的重视。我发现新课程的实施让音乐老师越来越重视舞蹈在音乐课中的重要性。只是舞蹈和音乐的联系不够自然,总觉得舞蹈只是一种加法。大部分孩子对舞蹈太陌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舞蹈的基础训练要高度重视。应加强舞蹈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舞蹈本身的作用

1.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集集体能力、艺术能力、智力能力、气质于一体,对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今天实行的中小学教育大纲的美育体系中,只有音乐和美术两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舞蹈课程(例如健美课)只在一些大城市的大规模中小学开设,而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舞蹈教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教育,它在小学和中学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在小学教育中,舞蹈教育能更好、更生动地培养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表演能力,让小学生感知美、表达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在中学,学生是各方面的。舞蹈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表演和创作,可以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和能力,让中学生用心去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同样,教师也要把握学生心理,采取“赏识教育”,让舞蹈在学生成长中充分发挥作用。总之,在中小学普及舞蹈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舞蹈中真正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表达美。

2.舞蹈可以增强体质,改变不良姿势,使其动作协调美观。儿童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在舞蹈的形体训练中,一般是正反两方面都进行,所以身体的左右两侧是均衡发展的。男女在舞蹈中的角色是不同的,这符合男女的女性化特征。舞蹈配以悠扬或奔放的音乐,能得到孩子的青睐。

3.舞蹈训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持能力和意志力。孩子好奇心强,好动,爱模仿,表演舞蹈课,能满足以上特点。表现力舞蹈的学习让学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训练和努力,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锻炼意志品质。

4.舞蹈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造成了独生子女教育难的问题。有些独生子女性格孤僻、霸道、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好品质。通过舞蹈排练,加强了它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因为集体舞必须与人合作,平等互助,从而消除了学生的个体特殊化心理。

5.舞蹈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儿童舞蹈一般以团体为单位,然后排练表演,形成一定的团体。一个舞蹈节目的彩排表演的成功是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来实现的,可以增强集体向心力,为集体的成功而自豪。根据学习迁移规律,舞蹈排练中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可以迁移到班级集体、学校集体,甚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荣誉感。

6.欣赏优秀的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民族自尊意识,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魅力,开拓视野,团结各族人民,保存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7.即兴舞蹈的创作和编曲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和感情的表现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东西也可以在其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尽情享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回归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个性。

基于舞蹈的多种教育功能,我们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使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使之更适合小学生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也受到了音乐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舞蹈也被用来解释音乐。借用我国著名音乐家吴祖强的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是音乐的形式,是有形地反映人的指挥的最美的艺术想象产品之一。”在这一年的实践道路上,几位音乐老师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艺术素养,提高了水平,一种艺术审美正在逐渐形成。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培养了自信心。现在音乐课被更多的学生喜欢,被其他学校的老师表扬。

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没有行动的音乐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

二,舞蹈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1.舞蹈,尤其是民族舞蹈,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礼仪的途径,也是学习艺术风格、开阔眼界的途径。舞蹈中的一些动作和步法简单、简练,容易掌握。它具有即兴性、可变性强的特点。舞蹈可以在一般的步伐、动作、节奏下做各种即兴创作。表演形式自由,可以唱歌跳舞,形象生动鲜明。这些特征与身体节律的形式是一致的。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基本的因素,节奏、形体和舞蹈动作的结合可以称为舞蹈。节奏作为一种音乐元素,在舞蹈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可以说节奏是舞蹈的灵魂。民族舞蹈节奏典型,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对孩子的节奏感、协调性和表现力大有裨益。

2.舞蹈进入音乐课堂后,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结构,而且结合教材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总结教学实践,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1)任何一节音乐课的教学内容都不应该让孩子觉得难,而是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能够和老师愉快地合作。兴趣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小蜻蜓》这首歌的时候,老师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比如波浪,让学生自己看歌词,自己练习做动作,这样信息反馈快,形式生动活泼,能引起每个孩子的兴趣,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将民间舞引入音乐课堂,改变了陈旧僵化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减轻了学习压力,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我国各民族优秀民族舞蹈与歌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2)乐舞结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教学,不仅是教孩子舞蹈动作,更是让孩子在学习舞蹈的同时,逐渐了解音乐世界。例如,在第五册《认识节拍2/4和3/4》的音乐知识教学中,通过叫幼儿的名字或花草鸟虫的名字,结合动量、舞蹈游戏和素描练习,让幼儿对音乐中不同的节拍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一个美丽而准确的

舞蹈动作示范能引起孩子对舞蹈的极大兴趣,歌曲中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更是让他们兴奋不已。音乐课教舞蹈的时候,当孩子掌握了所学的动作,就不要忙着音乐了。比如在《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中,先教学生几组傣族舞蹈动作,然后让他们安静地坐下来听整首歌。听完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让孩子对歌曲的基本旋律、速度、情绪有个初步的印象,最后听老师的琴。这样,孩子逐渐明白音乐和舞蹈是“好朋友”,形成听音乐、做动作的好习惯。

目前,我国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即作为必修课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音乐和美术,而舞蹈教育则主要安排在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中,受到更多的重视。其他各级学校如中小学,参与舞蹈教学内容的非常少(一般只起到音乐课的点缀作用),舞蹈教育大多只出现在课外兴趣小组和文艺社团。舞蹈永远处于辅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