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第一,善于帮助学生概括。
实际问题其实就是那几类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学生只要认真看题,就能准确回答。比如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等章节的应用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这些章节的应用题大致分为这几类:一个数的分数,那么给一个数×一个分数;如果A比B多一个分数,则给B+B × a分数;若A是小于B的分数,则给B-B × a分数;如果A大于或小于B,那么用大于或小于后者,如果不知道是哪一个,就设为未知。只有百分之几的应用问题需要改成百分之几。这样,学生拿到问题后,只需要仔细阅读,分析出是什么样的问题,然后代入关系表达式就能准确回答。
第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基础,应用题教学必须在审题上下功夫。看问题是为了理解问题的意思。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决应用题之前至少仔细阅读三遍问题,然后从问题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入手,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六年级种了60棵树,五年级种的树是六年级的80%。五年级种了多少棵树?80%是什么意思?谁的80%?一条裤子80元是一件外套的160%。一套西装多少钱?谁的160%?一个圆形画框用1.8米的木条。这张图的直径和面积是多少?“1.8m”对于这个画框意味着什么?.....利用这种提问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你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问题。通过阅读理解问题的意思,掌握问题中说了什么,是怎么经过的,结果如何。通过阅读问题,了解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做不出来,往往是因为不理解问题的意思一旦你理解了问题的意思,它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就相当于做了一半题目。当然,学生应该在阅读时学会思考。
第三,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决应用题的另一个关键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了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解法,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公式,通过计算求解。比如“六年级男生16,比女生少20%。有几个女生?”分析一下问题中的关系:男生数=女生数-缺的人数,结合总结出的几类应用题的关系:A比B少几个分数,然后给B-B ×几个分数,这样就能顺利解题了。此外,学生在修改习题时也要注意口语分析。
第四,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要结合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改进和加强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使其能恰当地反映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提取贴近生活的数学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班级人数、人的年龄、熟悉的水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学生活。
5.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题材。
应用问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不一定要照搬课后的例题或习题,而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例题中发现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觉得数学也是有趣的、易懂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中,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要考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作为素材。比如,学完Percent之后,我让同学看一下当天班里缺席的几个人,然后让他们查一下旷课率和出勤率是多少。最后我问大家:“如果今天我们班同学都在,那出勤率应该是多少?”出勤率能大于100%吗?“学生对这些熟悉的内容感兴趣,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
六、习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在每一节新课中,为了巩固新知识,习题要做得恰到好处,检验学生能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变化了的情境中,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的习题要有层次,有适当的梯度,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比如在教“圆柱和圆锥”的时候,我依次设计的习题是:一个前轮宽1.2 m,直径1 m的滚筒,每分钟旋转15圈,每分钟前进多少?道路交叉口的面积是多少?这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七、注重检查训练。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步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检查习惯的培养,加强检查方法和步骤的指导,是提高应用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比如水稻的产量是70%。磨350斤大米需要多少斤大米?有的同学有一个350× 70% = 245 (kg)的错误解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磨350斤大米,需要245斤大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然后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理解“70%”的含义,意思是大米是大米的百分之几。得出米的公斤数× 70% =米的公斤数,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350 ÷ 70% = 500(公斤),以便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
总之,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系统地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注重分析量的关系,把握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举一反三,学会概括和总结,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应用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