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大南小学

北京的道教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颜地产生了早期道教的雏形,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方士。道教在中原形成并传入北京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它在金代中期受到尊崇,但在元代仍然非常流行。明代道教一度活跃,太祖、成祖、世宗都信奉道教。清朝统治者重视佛教,道教相对被忽视,导致衰落。民国时期,道教还在衰落。建国初期,北京只有65座各种类型的道观。

白云寺位于西便门外的滨河路,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关初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9年),原名天长关,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改名太极宫,金泰和三年(1203)。太极宫毁于大火。元初,长春真人丘处机,被元祖成吉思汗任命主管全国道教,故改名长春宫。金天会五年(1127),丘处机去世,弟子在宫东建立道观,取名白云观。元末,长春宫等建筑被士兵毁坏,白云寺仅存。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正统年间大规模改建和增建了第二大殿及部分附属建筑,使观景的规定更加完善。明朝末年,观复毁于大火。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改建扩建,白云寺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寺规就在此时形成。后来到了乾隆、光绪年间,又有修缮和少量增补。民国时期,由于年久失修,观内建筑大多破败不堪。解放后,政府拨款1956进行修缮,1957被定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文革”期间,该寺又遭破坏,1981年全面修缮对外开放。1979年,关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寺坐北朝南,分为中路、东路、西路、后院四部分,占地1多公顷。主要殿堂位于中轴线上,包括山门、灵官殿、玉皇殿、旧法殿、秋祖殿、三清阁等建筑。附属大厅和走廊位于中轴线的两侧。在山门前的陆深路的前端,有一个邢星门,它是一个四柱七层的木牌楼。主楼有额,前有“洞天”书,后有“琼林元朗”书。山门建于明代,三间宽大的房间,单檐琉璃瓦歇山顶,雕有汉白玉拱门和石门,屋檐下刻有“建白云寺”字样。门前有石狮,华表等物。邢星门外有一面砖墙,墙心嵌有刻有“长春藤”字样的玻璃雕花砖。山门内为灵官殿,原为四将殿,三室一宽一深,内有王灵官像。灵官庙东西两侧有钟鼓楼,为方形二层建筑,东有鼓楼,西有钟楼,与其他寺庙相反。其次是玉皇殿,坐落在高高的“凸”字形桥台上,殿宽五间,前有三个平台,灰瓦搁在山顶上,殿内为玉帝塑像。现在万历年间铸在两边的铜像都挪到别处去了。旧法殿,原名七真殿,位于玉皇殿后,是寺内道教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宽三间,连楼出台。大殿正中供奉着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弟子的塑像,殿梁上悬挂着康熙御书“郎鉴真亭”的横匾。寺外平台右侧,骑着一匹青铜骡,原属东岳庙,后迁于此。秋祖堂是一座前排建筑,旧法堂后面有自己的庭院。它建于金正大五年(1128),名顺堂。清康熙年间改为甄姬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为现名。是全真龙派传人祭拜丘处机的殿堂。大厅有三个房间宽,灰色的瓷砖坐落在山顶上。三清阁和于斯厅是秋祖厅所在院落的主要房间,共两层,上层为三清阁,下层为于斯厅。它们宽五间,有前廊,是白云观中路北端的尖顶建筑。三清阁供奉道教最高神灵玉清原始佛、上清灵宝佛、太清道德佛,四御殿供奉仙界四大皇帝的塑像。亭两侧有角翼相连,东面有藏经楼,原藏有明正统道藏和万历连续道藏,后移交北京图书馆。西翼楼是朝天楼或满月楼。三清阁后是聚园,聚园是白云寺的后院,也是最北的建筑。纪昀花园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戒台寺和纪昀山房是园中的主要建筑。此外,云华仙阁、游和阁、妙香阁、闭关楼等建筑点缀着园林。山房三间,四周回廊;戒台寺,位于南、北,是传道授业的地方,两侧有游廊,后面是假山。整个后院布局精致,风景优美。关东路上原有的建筑,如南极殿、真武殿、火神庙、斋堂殿等,由于其神位早遭破坏,都变成了寮屋作为居住区。东路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雍正年间修建的罗功塔,三级八角塔,砖石结构,雕刻精美,古朴。西路建筑有吕祖堂、八仙堂、袁俊堂、陈元堂、祠堂等。祠堂在南端,是供奉白云寺方丈的地方。袁俊寺又名娘娘庙,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宽三间,歇息于山顶,中间为毕夏袁俊,左右为后人和显灵尼姑,左右各有一座悬山,山下有生娃娘娘和天花娘娘的塑像。寺庙以前是朝南的,现在是朝南的,是视图中唯一一个倒置的寺庙。吕祖堂位于袁俊堂西侧,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为独立院落。庭院分前后明堂,均为三间房宽,两侧有回廊;前厅是八仙厅,八仙的雕像是沿着大厅里的两座山雕刻的。穿过八仙厅是鲁祖厅,这是献给吕洞宾的特别大厅,绿色琉璃瓦屋顶,是视野中唯一的一个;陈元寺位于三清阁西侧,又称六十甲子寺。是供奉六十甲子星辰雕像的地方。这座寺庙有五个房间宽,坐落在山顶上,有灰色的瓦片。寺内六十甲子像在文革中被毁,现已重建1984,老穆像在中央作为主人使用。

大高轩殿,位于西城区三座门大街23号,是明清时期供奉“三清”的皇家道观。该寺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嘉靖二十六年(1547)毁于火,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建。清代改名为“大高远殿”,后为避讳康熙皇帝而改名为“大高殿”。于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三年(1818)及以后重修。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该寺损毁严重,后被修复。民国时期,庙前部分建筑被拆改。解放初期,政府修复了庙前的木牌楼和西里亭。1956景山前街改造时,拆除了两座牌楼、两座亭子、北门及两侧房屋。1957年,该寺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264米,东西宽57米。占地面积近1.5公顷,现存古建筑约1.6万平方米,基本保持原有建筑风格。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主要建筑有大高玄门、大高玄殿、九天万发谭磊、甘源亭等。,左右布置附属大厅、钟鼓楼、值房等建筑。殿前有两扇琉璃门,皆系三孔券,以石篱护之。玻璃门内有一个很大很高的玄关门,三面宽大的门面,中间是一条皇家大道。总宽16.20m,透深8.80m,黄琉璃瓦歇山顶调脊,五步踏单面斗。门内有钟鼓楼,都是两层的方平面。黄琉璃瓦歇山顶,其内钟鼓也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丢失。有七个大厅,总宽度34米,穿透深度16.5米。大殿屋顶铺着黄色琉璃瓦,上檐用单梃覆盖,下檐用重梃覆盖。有彩绘的金龙和海豹。前檐与二檐之间有四门,两端之间有槛窗。大雄宝殿位于须弥山的基座上,四周是汉白玉栏杆。前有平台,前有三级台阶,中间有石雕御道,御道上刻有云龙、云峰、鹤等图案。殿前有东、西五殿,都是绿琉璃瓦歇息山顶,引出走廊,一桶两升的麻叶,一个金色彩绘的纺纱机。九天万法雷坛位于正殿后方,五间宽,总宽15米,穿透深度10米。它有一个单檐屋顶,绿色琉璃瓦和黄色装饰,并有五个台阶。屋檐下有画着漩涡的金色画。大殿前有汉白玉护栏环绕的平台,中间有一条御道。殿内东西各有房间,各有九间开间,总宽37.40米,进深9.60米。绿琉璃瓦歇山顶,调脊。大高轩殿的最北部是一个两层的亭子。上层称为“甘源亭”,是一个由八根柱子组成的圆形金字塔屋顶,覆盖着紫色的琉璃瓦。亭子立在平座上,四周有走廊,有木栏杆。下层名“坤振宇”,呈方形,腰檐黄色琉璃瓦,单上翘单提斗,井口天花,彩绘金龙;亭子建在桥台上,有汉白玉护栏,正面中间有图章,石雕护路。

都城隍庙位于西城区成贤街33号。这是一座供奉首都城隍的庙宇。1984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元七年(1270),原名陵迎胜寺。元二年(1329),城隍庙被封为护国保家之王,妻子是公主。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改名为大围岭寺。后来又进行了重建或明清重建。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三个原有的门,分别是庙门、顺德门、瞻尾门,都是三个,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此外,还有钟鼓楼、大围岭寺、卧佛寺、二庙、三祭处、敬亭、蓼庐、北亭等。,只剩下寝殿了。五间卧室,宽24.8米,进深17米,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黄琉璃瓦剪黑边歇山顶调脊,亲兽,滴水从山,五步提桶,配旋工彩画,五斜门窗,堂中井口天花板,前后加金柱,一桶三升。寺前有三亭,总宽17.80米,进深7米。在亭子里,有一个金桶。寺内至今仍有明英宗、清世宗和高庆·于宗的石碑。

东岳庙,位于朝外大街141号,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正统道教寺庙。该寺由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石天)的第38代传人张留孙建造。他死后,由他的弟子吴全杰完成。该寺始建于元祐六年(1319),完成于至正三年(1323)。它被命名为东岳仁寿宫,作为东岳皇帝的宫殿。泰二年(1325),鲁大公爵长公主出资修建后殿,作为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建于田丽元年(1328),名昭德殿。明十二年(1447),明英宗在旧址改扩建,寺院更名为东岳庙,岱岳庙为正殿,育德殿为后殿。万历三年(1575),明神宗和母亲李太后捐资重修东岳庙,次年钟鼓楼建成。万历二十五年(1592),东岳庙再次修缮,增加了东西太子殿和后盖楼。万历三十五年(1607),宫中太监捐资修建殿前玻璃牌坊。至此,东岳庙主院基本完工。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寺毁于火,康熙四十一年复建。乾隆年间,又对Maio进行了修复。道光年间,寺内道士马一麟重修寺院,扩建东西道观,东岳庙基本格局趋于完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东岳庙被日军占领,损毁严重。民国时期,该寺日渐衰落,直到解放前夕,寺内只有9名道士。解放后,寺庙被机关和学校占用。195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庙里的文物全毁了。后来由于道路扩建,山门和门前的两座过街木牌楼被拆除。1995年底,东岳庙中路移交朝阳区文物局,作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1996,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坐北朝南,占地约6公顷,大殿600余间,分为中路主院和东西道院三部分。其建筑虽在明清时期进行了改扩建,但中轴线上的建筑格局、殿宇的斗法、木材的更替,仍保持了元代建筑的形制和特点,布局整齐,规则宏伟。中路现存建筑主要有玻璃牌坊、星门楼、蓟门、岱岳殿、育德殿,其他建筑均匀、规则、对称地分布在两侧,形成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六进院落。蓟门,又名瞻代门,宽五间,明式三厅,明式三厅。前面有一尊道士护体哼哈左右的提示,后面是一尊十太保。在蓟门对面,有一条60米长、近1米高的甬路连接着寺庙的主殿——岱岳殿。雍路两侧有钟鼓楼,均为方形,有两层,绿琉璃瓦歇于山顶,两檐之间悬有明代的陡匾。西边的钟楼是“鲸声”,东边的鼓楼是“苗声”。岱岳庙位于平台上,长25米,宽19米。它有五个房间宽,十一个檩条深,殿顶有灰色瓷砖和绿色玻璃装饰。房檐单斜三面,正面坐龙顶,画篆画。殿前殿后有阿宝府,殿前有棚顶,三间宽,八檩深;再往后就是四敖悬山的屋顶,面很宽。岱岳殿两侧,东西回廊引回连接东西花厅和附厅,环绕蓟门两侧。东多寺叫三毛君寺,西多寺叫凌冰宫,东附殿是福彩殿,西附殿是广寺,都是三间房宽,灰瓦绿玻璃修剪在山顶歇息,两个附殿屋檐下的一角是一斗鸳鸯,至今还保持着宋元时期的建筑特色。育德殿与岱岳殿由一殿相连,殿宽五间,殿顶灰瓦绿玻镶边,正面三间房宽,棚顶封闭。岱岳殿和育德殿整体格局如“我”字,是典型的宋元建筑形式。在戟门的左右两侧和北面,有一座为地狱第七十六师而建的环绕庙。灰瓦绿玻璃修整挂在山上调脊,前后檐有明显的元代特色。中路主院后面是后盖楼,两层,悬山大脊,前廊,三面七十四树。有皇后殿、斗姆殿、关帝殿、灶王爷殿、灵官殿、真武殿等。楼下有三间御室,是清末皇帝来庙里祭典或去东陵时专用的。东院由妖帝殿、江东殿、丫髻山九后殿等六个小院组成。大部分是花园,点缀着奇花异草和奇形怪状的回廊怪石,景色宜人。西院有一些零散的寺庙,格局不是很规则。供奉的神大多是民间神,如王耀庙、鲁班庙、月老庙等。目前东、西屋仍有单位居住,部分建筑因重建已拆除。

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位于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198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传说,这座寺庙建于元朝。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元代寺庙原址上重建,将寺庙改建为琉璃瓦屋顶,建有重亭。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这座庙朝南,有一扇门朝东。东山门内外有牌楼,门外有旗杆等物。门宽三间房,黄釉管瓦,绿剪歇山顶。大门内有一座钟鼓楼。门内是前厅,叫灵官殿,三间房宽,灰瓦绿琉璃瓦镶边。二楼有三个大厅,相互连通。前面是坚硬的山箍岭,后面是歇山顶,蓝色琉璃瓦,绿色修边瓦顶。三层大厅两层,硬山大脊,青瓦琉璃瓦,绿边瓦顶。四层大殿为二楼,名为万寿净明宝阁,琉璃瓦黄,山硬脊大。东西附楼两层,山硬脊大,灰筒瓦绿琉璃瓦镶边。寺后有亭,俯瞰什刹海。

吕祖阁,位于西城区新碧街41号,明光胡同6号,是一座供奉吕燕的道观。亭始建于清初,1984,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亭子坐北朝南,山门拆了建。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和各种附属厅堂。钟鼓楼都是方形的,宽5.20米。重檐瓦顶倚山,大脊,一砖吻垂兽,五小兽,上有障板。前厅三间,宽度12.85米,进深9.30米。硬邦邦的山,大脊瓦顶,五只小动物在亲亲热热地滴着水。大殿前有一对高约2米的石狮子。中殿三间,宽12.85米,深9.30米。硬山配大脊瓦顶,五只小动物在亲亲滴。堂前有三间形制相似的厅堂,硬山上有三间箍头脊房。后殿宽五间,宽20.55米,深9.75米。黄色琉璃瓦镶绿边硬山调大脊,挂兽五小兽亲,滴水自山,前廊画漩涡。大厅前面有一个讲台。东西大殿五间,宽18.3米,深6.25米,厢房三间。

宣仁寺位于北池子街2、4号。建于雍正六年(1728)供奉风神,俗称风神寺。嘉庆九年(1804)重修该庙。殿面向南,外墙门朝东。主要建筑有影壁、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影壁用琉璃瓦砌成,绿琉璃瓦歇在山顶上有一个大脊,金边有一个花心,下面有一个石头须弥。钟鼓楼呈方形,黄色琉璃瓦,绿色镶边,重檐歇山顶。山门三座,黄琉璃瓦歇山顶调脊,屋檐下挂“宣仁殿”石额,东西两面八字墙。前厅是献给风伯的。它有三个房间,宽度为10米,深度为6.2米。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漩涡。中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宽三间,宽14.4米,进深11.8米,殿内盘龙井口处有天花,绘有印章,中梁上悬挂雍正帝御书“谢赫昭泰”匾额。后殿是拜八风的地方。它有五个房间,宽度为18.5米,深度为8.5米。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漩涡。所有的大厅都是用黄色琉璃瓦和绿色剪刀建成的。198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医院占用。

宁和殿,位于北池子大街46号,建于雍正八年(1730),供奉云神,俗称云殿。作为民国时期的学校,现为北池子小学,198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庙街的大门朝西,而大厅朝南。原有建筑包括影壁、钟鼓楼、四层大殿,而现存的大殿和后殿。正殿三间,宽14.4米,深11.8米。黄琉璃瓦削歇山顶调脊,五步踏斗,漆印,盘龙井口顶棚,六格玻璃门窗。后殿五间,宽18.4米,深8.5米。黄色琉璃瓦镶绿边,歇于山顶,调脊。后堂两侧各三间,平体六间,下四间,格玻璃门窗六间。内檐单斜三斗,井口天花。

招贤寺位于西城区北长街71号。建于雍正十年(1732)供奉雷神,俗称雷公庙。民国时期,北京教育会在此成立。3月1925日至4月15日,全国会议促进会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198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殿面向南,外墙门朝东。中轴线上原有的影壁、山门、前堂、中堂、后堂等建筑,现在只剩下影壁和后堂。影壁长约22米,高3.5米,厚2米,绿琉璃瓦硬调脊。后殿五间,宽18.5米,深8.45米。黄琉璃瓦削歇山顶调脊,单面斗上三步,画印。

除此之外,北京比较知名的道观还有东城区的大慈延福宫、西城区鼓楼西街149号的关悦庙、复兴门北顺城街13号、15号的吕祖阁、宣武区白纸坊东街的三交庙、顺义牛栏山的盛远宫、海淀区蓝靛厂的立马关帝庙、宣武区的万寿寺等。崇文区花市的火神庙、东晓街道的王耀庙、海淀区黑龙潭的龙王庙、朝阳区的九天玄女娘娘庙、朝外街道的天仙宫、丰台区南苑的钟鼎庙、长辛店的火神庙、房山区黄山店乡的玉虚宫、大南峪区的吕祖庙、官道乡的关帝庙、云观、瑞云寺、刘立河乡的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