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然保护区中心的景观故事

丛林之眼24小时守护野生动物。

位置:陕西省洋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汉江上游大熊猫栖息地,面积300平方公里;

方法:训练和实施红外摄像监控;

变更:1996建立常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其重要的日常任务之一是巡逻和日常监测。自然保护区的野外工作人员大多是林业局的员工,以前从事伐木工作,他们普遍缺乏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的培训。过去的监测方法是基于样本线的痕迹记录,数据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测人员的能力和责任心。自2008年3月起,我们引进了红外摄像监控技术,并对现场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在2008年的9个月中,我们调查了65,438+039个地点,累计工作量为4,307个摄像日,获得了2000多个动物物种分布记录,其中包括265,438+0种哺乳动物和65,438+03种鸟类。其中包括大型食肉动物豹的确切记录,以及鸟类雕的新记录。在获得高质量监测数据的同时,现场工作人员的监测能力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2008年监测结果的基础上,2009年监测范围和类别有所扩大,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平大幅提高。

支持/合作: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保护组织、汇丰银行基金会、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培养本地“科学家”

地点: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索日玛乡瓦峪白宇,黄河和长江源头的分水岭,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方法:社区保护基金小额赠款、农村绿色领袖培训计划、农村之眼参与式图像制作、农村牧区研究和监测;

变化:扎西桑格是青海果洛州白宇寺的一名堪布(藏传佛教学者)。他从小热爱自然,13岁开始观察记录鸟类。2007年,扎西堪布在家乡成立了“年度保护玉石及生态环境保护协会”。那时,他还不知道其他环保组织。从2008年开始,扎西在社区保护基金的资助下,对巴颜喀拉珍稀鸟类藏独进行研究和保护,成立了民间藏独保护社区。通过社区资金网络,扎西有机会参加了在省会西宁举办的保护知识和方法培训,还通过“村之眼”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纪录片《云之南》等交流活动。扎西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乡村保护负责人,受到启发,拓宽了思路,之后在家乡组织了白鹇保护、高原花卉考察、小学生观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08年底,北京大学教授吕雉博士、园长、著名动物学家乔治·谢勒博士来到扎西的家乡,帮助他详细分析了现有的藏鲽保护方法,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扎西受邀参加2009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向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介绍他的保护工作。截至2009年7月,山水已经资助了50多位像扎西·萨诺这样的社区保护领袖。本土“科学家”可以做科研人员长期做不到的细致工作。反过来,参与这些科学工作,让农村人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生态环境和生活关系的变化有了判断,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加自豪和自信的看待。

支持/合作单位:乡年保玉泽环保协会、青海省林业厅、青海省三江源保护协会、国际保护组织、杨益达教育基金会。

农村的绿色领袖

地点: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省文县李子坝村

该地区南端,大熊猫栖息地,四川省青川县水源区

65平方公里;

方法:协议保护;

变化:离自然资源最近的李子坝社区,原本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但因为不能从保护环境中获益,转而追求短期利益。当地的森林一度被严重砍伐,破坏了小环境,也使得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茶叶品质不断下降,进入恶性循环。同时,政府和自然保护区虽然有保护生态的责任,但人力物力都不如他们。如何有效地引导社会对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难题。在国际保护组织的支持下,山水在李子坝村组织了多轮谈判,支持保护区与李子坝村签订保护协议。保护区授权村里巡山保护,定期检查保护效果。作为鼓励,我们将在资金和政策上帮助社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并使生态保护成为农村盈利、恢复自信和加强文化的新重点。李子坝村毁林现象大大减少,村里的农民护林队还获得了2009年SEE优秀奖。TNC生态奖。李子坝的案例对熊猫栖息地的其他保护区有很大启发。作为一种有效的思路,山水实施的协议保护工程正在李子坝村这样的17村开展。

支持/合作: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李子坝村、国际协议保护项目、兰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

推动市场自发为水源保护付费。

地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余家山县自然保护区,平武县水源地;面积10平方公里;

方法:生态有偿服务、水源保护基金、私人保护区;

变化: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调整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和受益者的利益关系,体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实施这些试点项目的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买单。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资金保障,但“一刀切”的政策往往模糊了生态效益或“产品”与资金偿还之间的利益关系。景观的尝试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作用,使生态服务的提供者(即保护者)持续受益。景观帮助平武县政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私人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随后开展了流域生态有偿服务试点。在对水源的生态服务和威胁进行科学评估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县用水户水费的补偿模式,以促进余家山社区的替代生计和水土保持。平武县政府采纳了这一政策建议,并在平武县设立了由多部门管理的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来实施该项目。除了平武县余家山试点项目,山水和养护国际还在云南省丽江市实施了基于旅游市场的生态有偿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山水还与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合作,在四川省10个市州开展流域生态有偿服务研究,并将支持实施2-3个研究项目。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基于市场的生态补偿机制。

支持/合作: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四川省林业厅、平武县政府。

平武林业局、余家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国际、3M公司、美铝公司。

保护三江源

地理位置: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措池村,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雪豹、野牦牛、野羊、藏野驴等青藏高原多种特有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长江源头,面积2500平方公里;方法:协议保护、社区监测、社区保护基金小额赠款和农村绿色领袖培训计划;乡村之眼的参与式图像制作;

变化:生态监测对于生态脆弱敏感的三江源区极其重要,但由于自然保护区力量有限,长期以来没有系统开展。措池村位于654.38+0.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有着优良的保护传统,但他们缺乏的是科学的方法和仪器,以及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制度。经过科学设计和多轮协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措池支持自然保护区签订保护协议,依托当地村民成立的野牦牛观察者协会,补充生态监测能力、设备和管理制度,建立监测数据库,使措池村逐渐成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的生力军。措池村结合科学和当地传统知识,在监测管理体系下,定期、定时、定点开展监测活动,包括藏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监测和当地气候变化6项监测,丰富了三江源区生态监测数据。同时,近两年来,措池村* * *先后5次阻止外国人前往措池进行狩猎、测绘等活动。让科学的保护方法走进社区,结合社区的自然优势,保护美好家园。生态的监测也让靠畜牧业为生的措池村民对与生计息息相关的野生牦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树立了对家乡的自豪感。2007年,措池全村举办了马会和生态文化节,有乡镇、县、省相关政府部门参加。措池村模式已成为青海省建设生态省的重要理念。也让养育了下游数十亿人口的三江源地区,接近了生态盈利、乡村自豪、文化传承的美好梦想。

支持/合作:措池村、野牦牛观察者协会、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省林业厅、青海省三江源保护协会、

保护国际黄金森林和减缓气候变化

地点:云南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面积4055平方公里;

方法:生态有偿服务、多效益造林、碳汇;

变化:全球气候的变化将深刻地改变至少几代人的生活。每年,因森林砍伐而排放的温室气体比世界上所有车辆排放的总和还要多。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政府在森林恢复和保护上投入了巨额资金。然而,实践证明,单一的行政投资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在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种植景观林,可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京都议定书》等气候变化国际公约创设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为森林恢复提供新的融资渠道。通过与保护国际等合作伙伴的合作,将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的腾冲县建设467.7公顷的混交林。该项目预计在30年内创造65,438+067,500吨二氧化碳减排信用额。到2009年年中,通过国际碳交易自愿市场已经出售了50 000多吨碳减排信用额,为当地项目业主和社区创造了500 000多吨碳减排信用额。同时,鉴于项目在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2007年,项目通过第三方认证,成为全球首个获得国际权威多效益标准——CCB标准金牌认证的项目。利用类似的模式,川西北五县的碳汇造林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和DOE的验证,这是中国第三个(截至2009年6月)具有市场交易资格的项目。保护国际和山水在云南省和四川省支持了超过5000公顷的森林恢复项目,预计将产生超过654.38+0.5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配额用于国际碳市场交易。

支持/合作:国际保护组织、国家林业局、云南省林业厅、大自然保护协会、3M公司、联合技术公司。

鼓励传统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点: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香农藏寨,澜沧江峡谷,面积100平方公里;

方法:来自社区保护基金和农村绿色领袖培训项目的小额赠款;

变化:位于滇西北澜沧江峡谷东岸的硕弄村有29户人家。封闭的交通使这里的生计高度依赖森林资源。村民不识字,缺乏团结,经常为松茸打架。村里唯一出过山门的小伙子来了。他通过卡瓦格博文化社认识了“山水”的团队,提出通过恢复村里的弦舞,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藏族弦舞的歌词富含当地生态保护知识,也是保护圣山的传统仪式。2006年,据说农村的项目经过严格评审,并给予1万元的资助。在这里,我第一次去西藏邀请活佛讲学。村里90%的村民都答应和尚不打猎不砍树。村里开了两个藏语班,让村民们逐渐理解了黑仔的歌词,村里的凝聚力也逐渐建立起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初,活佛封了一个新村(山区),新增森林保护面积约6000公顷,各种国家保护动物的栖息地由乡规民约进行有效管理。此类社区保护基金支持的项目鼓励农村社区结合传统文化和当地知识,设计符合当地需求的保护行动,这些项目已在四川、青海、云南、西藏和甘肃的65,438+000多个村庄实施。

支持/合作:卡瓦格博文化协会、欧莱雅Canil品牌、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CEPF)、国际ITPI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