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加强体育教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质、知识和技能。德育和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要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环节。把学生推到德育的主阵地,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居幕后,只做指示,不做说明,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将德育目标本身与体育教材所包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该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在教学中要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亲近你的老师,相信你的方法”和“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也证明了良好的道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的严肃风范,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活力。通过老师的外表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外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的语言要文明、简洁、有逻辑、幽默,但不能粗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因此,我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六个规范”: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规范示范——动作正确,娴熟美观;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规范符合运动特点的仪表着装,充满活力;规范行为——举止大方,谈吐得体;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美观。体育教师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带动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二,教师应该尊重、关心并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既是教师高尚品格的体现,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巨大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差,组织纪律性差,不重视体育课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侮辱学生。在教学中,要给技术水平差的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严格要求,对学生来说是外在条件,但能促进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三、灵活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科学组织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教育学生。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个性和自主性,运用课堂组织教学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四,重视教学评价,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在练习前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学生,让他们放下心理负担,轻松完成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进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觉学习、努力工作的精神。批评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把批评放在表扬之后,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批评时,要做到: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避免言行粗鲁;就事论事,别拿孩子当发泄对象,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总之,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讲究各种机智和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性格的好地方。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影响,体育本身的正面教育功能是可以发挥出来的。小学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从育人目标出发,从育人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内容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