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1 1?正确理解“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施教”是“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因材施教”,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小学教师对“物质”的理解基本恰当,大多数教师认识到“物质”是学生的因素,既包括认知因素,也包括人格因素;少部分教师认为“材料”是教材、教材之外的因素。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材”是学生的因素,这样才能眼里心里都有学生,然后在教学时考虑学生的特点。有的老师把“教材”理解为“教材”,可能是老师对因材施教认识的发展,也可能与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有关。教师对“材料”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师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和教学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的理解。这种认识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和针对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
因此,教师要重视对“材料”的理解和研究。教学的“材料”要明确具体,教师要能科学地鉴别“材料”,明确教学时必须考虑哪些“材料”。在提高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另一方面从教育理论中提高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教师只有重视对学生的学习,重视对教学系统的学习,才能取得教学上的依赖和成功。
2。扬长补短——因材施教之道
材是因,教是果,“教”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老师所说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可行的,基本涵盖了目前提倡的方法。这既是因材施教理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的结果。教师不仅在了解学生优缺点、学业情况和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如实施分层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个别辅导、关注特殊学生等。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能因材施教,比如备课、提问、分层次布置作业。正如一些老师所写的“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难、易、适中的作业”,“对较好的学生教高,对较慢的学生只教基础知识”等等。
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但是,因材施教不仅是扬长避短,更是优势互补。因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仅仅是他们的优点,还有他们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在学习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就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利有弊。采取与学习风格相一致的教学对策,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无法弥补他们在学习方法或功能上的不足。同时,由于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的千变万化,学习者必须利用自己在某些情境中较弱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来掌握学习内容[7]。所以要弥补学生的薄弱环节。就像《学记》里说的,“教之者必师于人,失之者必从善如流。”教师要注意“扬长”和“补短”。
3。因材施教,教学相长——重视教师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一个班里的学生差异很大。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有差异,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也有差异。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因材施教是必要的,也是困难的。老师们也深有体会,就像有的老师说的“学生多,很难全面照顾”。与此同时,“时间精力不足”、“因材施教缺乏技巧”等个体因素也给因材施教带来了一些困难。
2 1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差异
首先,老师不仅要准备教材和教法,还要准备学生。因为同年龄或同班级的学生都属于特定的“班级”或“群体”,所以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关注学生的* * *共性,更关注学生的“特殊性”。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案设计中,教学准备要充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差异
《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尽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已经预见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但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特征,必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实际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就是承认他们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要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要随便或过早下结论。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第四,练习设计要基于学生差异。
教师要设计分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让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被动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要争取所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不要带来太大的压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开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次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差异的认识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而应该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要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评价中,我们提倡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经验,关注学生对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注学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异。进行有针对性、艺术性的评价,采用“分层多维”的评价方法,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