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区社会事业

清朝

清道光元年,1821年,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过盛京,过双城堡,直奔黑龙江。曾经有一条古老的邮路。道光四年(1824),双城堡南门外伊犁箭亭有驿站。民国三年,1914,双城报业局成立,取代驿站,邮路废止。从双城到外地有九条路:东起双城会馆至武城店,宾州会馆边界为130里,称为东道主,西至拉林河,博都那边界140里,称为西路,南至拉林河,博都那边界40里,称为南路,北至马川,至呼兰边界120里东南至碛河,距五常厅界二百里,叫东南路,再至猫儿山,距宾州厅界三百里,叫东山路,西南至拉林河,距博杜纳界120里,叫西南路,东北至田家烧锅,距宾州厅界195里,叫东北路;西北至松花江、赵州堂边界160,称为西北路。这九条大道是***1410里。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双城修建了11条官道:1条通往吉林省会,8条通往滨江、阿城、榆树、五常、扶余、石城子、三岔河、呼兰、肇东市。

康德伪满洲国第二年,1935年,市府修通了通往哈尔滨、拉林、周嘉、太平、兴山、万隆的六条道路,全长243.2公里。康德伪满洲国五年后,1938,市政府出资在市内又修建了两条道路。一条起于市府南,止于火车站北,路宽8米,路长7里,另一条起于东门,止于西门,路宽10米,路长5里。两条路都是***12李。路面是石头砌的,凹凸不平,但下雨天可以通车。但从市政府机关到南门还有2里土路,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都很难开车。

解放前,历代修的路,除了城里的石板路,都是土路。道路质量很差,下雨时很难开车。过去民间有一些说法:“道路泥泞,车辙陈旧,雨天难走,晴天路被陀螺簸,翻车也不算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公路建设。在上级交通部门的指导和资助下,双城市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财力,积极进行公路建设。1963至1985,修复、改造、平整、改建公路25条,其中:干线公路2条,哈前路、哈五路,长70.5公里;城市之间有两条高速公路:双阿路和双腊路。道路长58.5公里;城市快速路有南北大道路、南二大道路、北二大道路、转角路、环路五条,长度57.72公里。城镇公路有双兴路、双台路、双潮路、双清路、双团路、双前路6条,长134公里。乡镇之间的公路有西湾路、农林路、金超路、中兴路、兴华路、郑丹路、联兴路、林勇路、水台路、耕永路。

2010年末,公路总里程199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18公里,铁路里程65公里。双城有661个行政村,通行率100%。年末运输车辆8831辆。其中有7015个人。

2013年末,公路总里程2032.4公里,其中县道216公里,乡道533.1公里。流量率100%。道路运输货运全年完成营业额1947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1%;公路运输完成旅客周转量81.38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9%。道路运输货运量296万吨,增长2.1%;公路客运量350万人次,增长3.0%。民国元年双城区有中学和师范1912。农业、工业和商业学校,初级和高级小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至民国12年和1923年,建立了教师讲习班、国民学校、私立学校和俄语及宗教学校。15、1926年,双城共有民办学校229所,学生3937人,教师229人。19,1930双城有小学90所,民办学校390所,学生22650人。更突出的一点是,妇女结束了缠足,冲破了封建势力,走进了校门,学到了三民主义和数学、理性、文化的知识。

双城人才辈出,吉林三中是知识的摇篮。这所学校的学生勤奋、朴实、进取,许多人都升入了高等学校深造。他们冲出家门,去了外省,甚至几百人出国留学。毕业后,我在家乡服役,几乎遍布全国。当时人们称赞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

伪满洲国时期,虽然学校教育一度因为战争而中断,但秩序稳定后,学校教育也在城乡兴起。为了控制,改变学制,逐步改变教学内容,在学校推行法西斯教育蛊惑人心。但两市也有部分学生不顾家庭,反抗日本侵略,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1945年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光复后,双城教育复兴。翻身的人除了加强自己的学习,还热情地送孩子上学,掀起了一股文教翻身的浪潮。学校数量越来越多,入学率逐年提高。

从65438年到0949年,双城有454所中小学,928个班,50688名学生,984名职工。1985双城有小学385所,学生101831人;有41所中学,学生31349人。中小学有28,347名教师和工作人员。赵霖中学、实验小学和吴佳学校为双城树立了榜样。1984普及初等教育成为全省首批合格城市之一。

截止2010年末,全日制学校267所,其中普通中学47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8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36所。普通中学在校生34396人,其中高级中学9741人,初级中学24655人,小学44471人。普通中学教职工2923人,小学教职工327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其中女童入学率为100%。

截至2013年末,双城市共有全日制学校(园)233所,其中普通中学44所,小学7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09所。普通中学在校生27248人,其中高中9482人,初中17766人。小学生40795人。普通中学教职工2857人,小学教职工28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完成5所学校安全工程、5所标准化学校、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改扩建1所薄弱学校。

2013年,财政科技支出1696万元,下降11.8%。全年我市举办科技培训班120期。截至年底,我市共有科研院所33个,自然科学协会40个,重点研究项目3个,推广项目1个。当年授权专利62件,授权发明专利10件。农村技术推广站24个,水利站24个,畜牧兽医站24个,林业指导站24个。清光绪三十一年,双城区开始在1905中学设立图书馆,藏书近千册。12、1923教育界捐款在学校设立教育团体巡回图书馆。16年,双城图书馆创建于1927年,遗址位于城东南角文昌宫。图书馆下面有两个图书馆:图书、报纸和海报。书报有14127卷,8种报纸。画馆里有四幅拓本的234幅画。伪满洲国康德3年,1936改为双城市社会博物馆图书馆。10、1943、10康德更名为双城市人民教育中心图书馆,迁至西北角二道街。

1948年5月,双城文化中心成立,内设图书馆。1956年4月,图书馆从文化馆分离出来,成立双城图书馆,位于西街文化馆二楼。馆长1人,馆员2人,图书6500册。1958藏书12000册,每天接待读者200人,年发行量15000册。1959年图书馆迁至南街,面积269平方米,书库65平方米,阅览室14平方米。1965年,藏书增至65438+万册。阅览室每天接待读者320人,每年流通图书45600册。同时,农村地区有120个图书流动站。

“文革”期间,各图书流动站、图书馆的9450册图书全部被毁,市图书馆有8340册图书丢失。1968年7月,图书馆、文化馆、话剧团、民间艺术团合并,组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2年,双城图书馆单独成立,当年恢复图书流动站35个。1980年8月,新楼建成书库、借阅室、阅览室、报纸阅览室。1985年,藏书达到12712种,76822卷。各类出版物518种,报纸81种,接待读者43928人,流动图书141530册。同时,在韩店、兰陵等镇有1书社。全乡有图书流动站11个,村图书馆35个,个人图书馆2个,全市机关、工厂、学校、科研部门图书馆20个。

2010年末,全国共有文化站2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影放映单位24个,影剧院3个,全年艺术团体演出68场。放映了2,250场,观众达385,000人。公共图书馆有86,000册图书和资料,年总流通人数为90,000人。电视台1。双城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23万户,其中农村8.5万户,城市3.8万户。户籍率农村为61%,城市为87%。

2013年,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使用。全区有文化站2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30场。2001年,放映了2,952场电影,观众达365,438+00,000人。公共图书馆藏书9万册(件),年总流通人数5.6万人。电视台1。全市综合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新中国成立前,双城区群众体育以传统民间体育为主,活动较多。

1950,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成立体育协会。1951教育部和总工会下发了推广广播体操的通知,城镇干部职工普遍在业余时间学会了做广播体操。65438年至0952年,在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导下,双城开展了以广播操、田径、球类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球类运动在篮球中尤为活跃。1955期间,市委、市政府机关、工厂、驻军部队、农村陆续成立了400多支业余篮球队,经常自发组织友谊赛。每个节日都会举行大型联赛。

1956成立双城县体育委员会,领导双城市体育工作。从1958到1962,由于大跃进的冲击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体育活动一度萧条。1963之后,虽然恢复了体育活动,但正常的体育活动在文革中被军事训练所取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文化站为中心、以“青年之家”为依托的农村农民体育活动方兴未艾。每年小麦和大麻收获季节,所有乡镇都举行农民篮球赛。在城镇,长跑、练三浴、打太极拳已经蔚然成风。1983年,双城有田径队45支,乒乓球队150支,太极拳、三浴、武术训练队50支。体育骨干1.5万人,带动双城市20多万人参加比赛和锻炼,占双城市人口的30%以上。

从65438到0984,农丰乡被省里评为体育先进乡镇。吴佳、幸福、西秦等乡镇被松花江行署评为先进体育乡镇,13乡镇被市评为先进体育乡镇。1985双城27个乡镇举办篮球赛、田径赛。全市举办迎新春长跑,吉祥杯、国庆杯,离退休职工、儿童、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也举行了12大型比赛。4082名运动员中,35人33次打破18城市纪录。

1982赵霖中学被评为省第五届运动会体育工作先进集体。1983年,在全省体育工作检查验收中,按照国家评分标准,得了291分,被评为全省优秀单位。

1985双城被省里誉为“田径之乡”。区体委被省里评为先进集体;业余体校被省里评为先进体校;幸福满族乡82岁的农民王邦文被评为健康老人。

2010双城市有体育设施23个,田径场2个,乒乓球室35个,篮球训练室8个。专项教练员13人,业余体校1人,教师19人。双城市有16支运动队,210支队伍,21场比赛,32.8万场常规活动,占人口的40.4%。

2013年双城有30.8万人经常活动,占人口的37.6%。有7个运动队,148人。全市举办体育竞赛21场,其中学生竞赛3场。解放前,双城地区卫生服务落后,疾病蔓延,流行病肆虐。百姓缺医少药,巫医神灵盛行,相信神灵保佑而死的人无人问津。只有婴儿死亡率在30%以上。清同治五年,左堂先生成立于1886。8年,1919年,西医传入两个城市。11年,私人开始兴办西院1922年。伪康德7年,1940成立市立医院,有床位。当时医院设备差,药价贵。去医院就诊的多是官僚、士绅、富人。工人阶级的病人大多由分散的医生和民间偏方治疗。

解放后,建立和完善卫生机构,增加卫生设施,培训医务人员。20世纪50年代,基本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控制,三大疾病得到根除,人民健康得到保障。80年代,两市基本控制了地方性甲状腺肿,1981年被评为全省基本控制地方性甲状腺肿先进市。

截至2005年底,双城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7个,其中医院、诊所、所29个,其中个体诊所374个,卫生防疫站1个,结核病防治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学校1个。* * *卫生床位1762张,专业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437人,卫生防疫人员43人。婴儿死亡率为9%,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5%,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99%。

截至2010年底,双城市共有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24个,个体诊所66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543人,其中医生1077人。双城市医疗机构床位1450张,平均每万人床位17.7张,医生13.2人。双城市农村有661个村卫生室和6个社区服务站。卫生防疫人员498人。

2013,双城市完成急救中心和乐群卫生院建设。该地区有29个医疗机构,包括5所医院和24个保健中心。年底,共有2,829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包括2,205名医生。全市医疗机构床位1575张。全市农村地区有354个村卫生室和6个社区服务站。卫生防疫人员498人。2013年,全区职工平均工资32110元,比上年增长5.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365元,同比上涨5.1%。其中,企业职工平均工资31631元,同比上涨1.0%;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3097元,同比下降7.6%;行政机关职工平均工资31609元,同比增长6.6%。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428元,同比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568元,同比增长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