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北京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由太子胤禛在明皇宫太监官邸旧址上修建,史称“华贝乐府”。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名为秦永王宓。
雍正十三年,因雍正帝灵柩停放于此,宫内主要建筑如尤勇败、法轮殿等改为黄瓦,雍正帝塑像置于尤勇殿供奉,改称神御殿。
从此,雍和宫成了清朝皇帝祭祖的地方,寺庙里大多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清政府以此为中心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
雍和宫保存了上千尊佛像和丰富的佛教经典文物,展出了大量珍贵文物,如雍和宫有“三绝”美誉的“五百罗汉山”和高18米的“檀香佛”。
雍和宫有四个学堂:医学堂、数学堂、宪宗堂和密宗堂。喇嘛们分别在这里学习医学、佛教、历法和佛教经典。
雍和宫建筑宏伟,有五个庭院。天王殿、雍和宫、尤勇殿、法轮殿和万福阁是其主要建筑,并配有牌坊、石亭和附属大厅。
从有飞檐斗拱的东西牌楼到古色古香的东西顺山楼,* * *占地66400平方米,有一千多间厅堂。
宫中最大的建筑是万福阁,在黄瓦舍山顶有一座三层亭子,高30余米。永康亭和岩穗亭分别在左右两侧,悬亭路将三个亭子连接成一个宏伟的建筑群。
历史上的雍和宫是清政府与蒙藏之间的纽带和枢纽,政治地位极高。蒙藏民众信仰藏传佛教,雍和宫自然成为北京蒙藏宗教领袖和高僧大德的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