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和实践持续了70多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始于1911年。10年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问世,使他的书风出现在更广泛的受众面前。20世纪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从甲骨文入手,以字辩史,借史以鉴今,熟悉了汉字和书法的演变,建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1937年回国抗战时,诗歌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书法书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后,从事了更加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大方,见多识广,为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海内外各界朋友留下了无数关于墨宝的题词。他的书法作品如此之多,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其他人。
郭沫若在他的书房书里,把“回前,回平”作为写八字的关键。其书法风格既重视师法,又勇于创新,表现出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被世人誉为“郭式”。郭沫若擅长草书,笔法清爽洒脱,操作灵活,韵味无穷;他的楷书作品虽然保存的不多,但是特别的娴熟流畅,形神兼备。
作为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四川大学者,郭沫若的书法成就堪比东坡,对世人而言举足轻重。东坡的书法历来为书法界所重视,是宋代崇尚书法之风的代表。郭沫若的书法,出自宋四家,无论是用笔还是结构,都带有宋四家风味,但个性突出。苏东坡的书法曾被皇姑视为“石碎蟾”,但其横向走向在书法史上是有历史的,与皇姑的书法完全不同。正如秦孝侃先生所指出的:“汉唐有两种字:横字和竖字。”黄横就没必要生病。“沙孟海先生用“斜紧结”和“横宽结”来总结。郭沫若的书法和东坡的书法属于横画宽结的范畴。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时,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同时,他与、常等人对江北汉墓进行了试掘,发现了带有字样的砖,为保护文物作出了贡献。由于他时任国民党政治部三馆主任兼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艺、书法界的人士,为繁荣文艺做出了贡献,郭沫若的书法研究从他对甲骨、金文的研究就可以算出来,成果丰硕。到了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和高二适展开了一场关于兰亭真伪的大讨论,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文革”时期书法的发展。这些成就,尤其是兰亭后期的几篇论辩论文,无疑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教育。走过人生风风雨雨的郭沫若,在他的书法中,充分展现了他作为大学者、大文学家的风范:每一部作品,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短笺,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毫不犹豫;写作内容多为自创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充满了时代气息;他对古典书法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深得苏东坡和颜真卿的神韵。郭沫若对书法的学习,不同于一般人在贫困年代专事一家,而是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个性。他不把自己当成祖先的奴隶,而是化他人为己用,这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