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与名著导读讲座

一个

老师们好,我们现在开始第十讲。第十讲的题目是──课外阅读与名著导读。

为什么我一个人谈这个?因为从我个人的角度,以及从现代教学的角度,我认为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来看看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的解释。课程标准中有一条标准是小学和初中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第一阶段定义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警句,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阶段为“培养习惯、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阶段为“扩大阅读范围,阅读量不少于654.38+0万字”。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这三个时期都有一个基本的阅读要求。

在课标中也讲到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完整本书。其实好的读书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习惯,让他们喜欢读书,也能把书读好。读好书的意义有很多,但大家要注意读完整本书。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即除了课文之外的所有阅读材料都应该有很大一部分由学生自己选择,这体现在课程标准的精神中。

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建议童话与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与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当然是结合初中的,也就是说他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范围比较广。关于叶圣陶先生的课外阅读也有很多讨论。我这里截取他的几个片段,不一一念给大家听。他认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在课堂之外,但阅读是不能放过的。不能说老师把时间放在了课堂之外,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叶老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课外阅读时间在课外,但需要老师的指导。没有引导,学生不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会越来越差。

课外阅读很重要。叶圣陶先生也描述过。他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的技巧。”第一重要的是形成读书的习惯,也就是说,阅读课外书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叶老写过关于读书之道的文章,在网上或者任何地方都能很容易找到。关键是怎么读他,我为什么要引用那么多叶老的观点,因为我个人研究叶圣陶。但我研究叶圣陶是为了研究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的结合。我想打通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之间的这个通道。只有打通了这个渠道,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理论教育中的一些精华的东西,这些东西应该渗透到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去。当然,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看似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或外国的阅读,但我们还是需要找到这种基于语文和自己民族思维模式的阅读规律。我们的阅读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拼音的阅读方法。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我去美国的时候,接触到一个美国的语言老师,Shester先生。

当我问他一些关于读书的问题时,这位先生很正式也很遗憾地告诉我,虽然他一生都在研究读书,但他研究的是西方的读书,对中国的读书一无所知。他说他不懂中文,也不懂中文阅读,就给我推荐了另一个教授,让我联系他。我觉得这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有相同的阅读规律,有相似之处,有可以相互借鉴的教训,但也有很多本质的不同。尤其是脑科学,大脑思维不一样,需要我们自己做出判断。于是我更多的研究叶圣陶,研究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包括各种哲学家的阅读方法。我也请你研究这些东西,没必要。你可以看看,浏览一下。我觉得老师有自己的思想基础。首先,他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历史和他们专业的历史,这对我们的教学是有意义的。

我们看到在几十年前,叶老对精读和略读有非常明确的指示,或者说他明确告诉我们怎么教。“对于教学来说,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对于效果来说,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多么精彩的一句话。大家都能感觉到,精读是教学中的主体。我们要给学生举例,告诉他们如何学习如何阅读,但是我们在应用的时候,不可能是老师带领他去精读,也不可能是学生自己去做。略读是一种很难的阅读。为了对学校感兴趣,学生需要阅读课本或精选文章旁边的书籍和文章。他离开学校后我们能给他什么?这是我们中国本土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研究的。更深刻的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和学校。我们还有未来。

读书是一种生活,或者说读书是为了快乐的生活。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首先,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有精读和略读。略读不同于精读。精读就是所有的小事都要引导。略读的意思是老师举个例子,然后帮着拼凑。一开始,他会帮忙,然后放手。这种阅读是略读。“略读”这个词有一个意思,就是“一半”。就老师的指导来说,还是要指导的,不过是个大纲。一个学生的功夫怎么能称之为“略读”?就是他精读的时候要细嚼慢咽,略读的时候可能会少做一点功夫。引导略读就是我给学生一些书,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书目,然后学生自己去购买阅读。这就是课外阅读的指导。其实推荐书目不是指南。叶老说:“你可以随便找些书和文章来读,读得越多越好。当然,这不是阅读指南。”叶老总是这么直接的说。他说,认真列出一个合适的书目,教学生自己阅读,这不是阅读指南。叶老说,做书目只是读书前的准备,读书时老师一定要指导。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勤奋,不怕麻烦。这样把参考书目扔给学生当然很简单。我们不在乎学生读多少书或不读多少书。也许有的孩子理解力高一些更好,他学习也不错,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多读书很难,甚至有的孩子有阅读困难。他一生都不擅长阅读。他的根在哪里?我们老师没有教好他。我们老师的作用不是把好学生教得更好。当然,这是我们的角色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那些不太好也不太坏或者有困难和障碍的同学,放到了正确的轨道上。叶老对如何指导阅读有很多话要说,对课外阅读的时间也有很多话要说。如何看待课外阅读,如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儿童文学博士、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先生,来听听他的看法。

老师们,你们好。我想,正如李老师所说,课外阅读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时,关键是调整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我记得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那叫“课内三分,课外七分”,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课内学习,得益于课堂”,甚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说过,他说“儿童学好语文的方法,不是上补习班,也不是做习题,而是读,读,再读”。我觉得这些前辈的一些观点代表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意识,那就是仅凭一本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也不能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和一个普通的老师。这位非常好的老师把每一篇课文都教得非常好,非常认真。另一个教得不太好的老师,可能不会教好课文,但是他放出了很多时间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我相信这两个班的孩子语文素养比后面的老师好。我觉得对于课外阅读,老师不应该表面上重视,或者口头上重视,实际教学中轻视。我们心里一定要非常清楚,课外阅读自然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老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时候,我建议这几个方面。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很多老师会说:“我教不完所有的教材,也没时间指导课外阅读。”我经常说,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变,你减少课文和生词还是会有很多感受,更不用说课外阅读的时间了。教学观念要调整。关于如何调整阅读的教学理念,刚才李老师可能讲了很多。我觉得首先要提高语文课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其实我们老师一方面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一方面又觉得教学效率低,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只有提高教学效率,才能节省时间。这就是我想说的改变教学观念。

其次,我个人认为老师应该先自己阅读,来指导课外阅读。我们很多老师在阅读方面可能落后于孩子,尤其是儿童作品和一些孩子很喜欢的儿童读物,但是老师读的比孩子少。所以你不能引导孩子,也不能给孩子推荐书籍。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首先是一个热爱儿童书籍,阅读儿童文学的老师,这也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提高或改善孩子的文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提高的基础上,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指导。

第三,推荐给孩子的作品应该是“兴趣第一,孩子第一”。这就是我说的八个字,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尽可能推荐那些孩子喜欢看的书。就是你自己看完之后很感兴趣,你发现这段时间同学之间也在互相传这类书。为什么学校里经常发生孩子不爱看老师推荐的书,老师又不能接受孩子自己找的书而拒绝看?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推荐给孩子的书往往不够有趣。我经常说,在这样一个多媒体竞争的时代,非常安静的书是很难和电视、电脑、游戏网络竞争的,因为那些媒体同时拥有声音、光线和色彩。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从安静的书籍中获得快感,他很可能会看电视,玩电脑,玩电子游戏,所以我认为给孩子推荐有趣的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些方法和策略来指导阅读。在这一点上,很多老师分为几种情况。第一个,就像刚才李老师说的,知道课后阅读很重要,鼓励孩子阅读,孩子读什么怎么读,读完怎么检查,完全不清楚。第二种情况,老师想看孩子的作品,也从网上找了一些书推荐给孩子,比第一种情况好多了,只是推荐了一个参考书目。第三,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会引导孩子阅读,甚至和孩子一起阅读,就像你读* * *里的课文一样,只有在* * *阅读的基础上,你和学生才有讨论的空间。

所以我觉得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我通常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环节。在阅读之前,我觉得有些地方有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南课程。导读课不一定是上课时间。你只要用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对你即将推荐的书产生兴趣,也就是兴趣优先,他们就会渴望阅读。其实在我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提醒我们哪些书有趣,很多孩子课后都会问老师。你刚才给我们推荐的书有哪些?但是还是有一些方法。比如你可以把这本书里最有趣的一段或者最感人的一段拿出来,在这节课上大声读给孩子听,到重点的地方就停下来,然后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借。当然,你也可以在阅读前建议一些阅读方法,因为有时候孩子不喜欢读外国作品,是因为外国名字很长。这个时候你需要给一些指导,一些方法和策略。

我经常在推荐课外读物之前给孩子一个“阅读进度表”,很简单,就是从哪一页读到哪一页。这块手表是干什么用的?就是帮助养成课后阅读习惯的孩子督促自己读完这本书。这是课外阅读的读前指导。阅读中的指导可以给孩子一些阅读角度,甚至一些讨论方法,也就是阅读策略。西方阅读研究强调阅读策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课文往往很短,所以孩子们无法完成所有这些阅读策略。经常会有一些阅读策略,比如猜。通过封面和目录,是你猜测故事内容的重要途径。

因为一个人一生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整本书,阅读文章的机会并不多。如何通过上下文和上一章与下一章的联系来推断这个人的最终命运,推断这个故事的发展方向。比如形象思维,如何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在脑海中还原当时的一些场景。因为阅读不仅仅是对单词和短语的理解,更是通过单词对意义的体验,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再比如自我意识或者自我监控,也就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或者阅读策略来阅读这本书,甚至包括这篇文章,我至少知道我应该有意识地使用这些阅读方法。我知道文学作品中诗歌和小说的阅读方式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和科普文章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运用一些阅读策略。我觉得正好是比较厚的书,比较容易让孩子达到。再说说阅读,我觉得在阅读的时候,老师往往喜欢把孩子写的东西整理成摘录好的词句,或者读后感。不是说没有,而是老师们,如果每本书都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课外阅读是一种负担。

其实我们常说,读完一本书,主要是享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包括我们在内的老师很少摘抄好词好句,也不写每一本书。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告诉孩子读书是一项任务,实际上读书是一个享受乐趣的过程。这一点我反复强调过。所以在指导课外阅读和读后指导上,我自己经常做的就是不会让孩子摘抄好的单词和句子,也很少让他们写下读后感,但我会让他们在读完这本书后至少问两个问题。提问的方式其实是我们孩子非常缺乏的。因为一本书信息量大,结构复杂,人物众多,所以提问相对容易。但也要教会孩子如何提问,这其实很重要,也是重要的阅读策略。我经常让学生在小纸片上至少问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写两个问题?这叫课堂阅读。为了指导,通常称之为阅读讨论。我们的孩子已经读完了这本书。全班同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会进行一些讨论,就像在课堂上问一些问题一样。让我们聊一聊。谈书不必像正文的设计那样严谨,但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来谈书。在谈书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的阅读能力,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们老师有必要反复练习,但是不要怕。这个不难。

课外阅读当然包括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就是老师不用给太多指导,甚至不用给参考书目。很多时候,这种阅读的提升,来自于学生的自由阅读。尤其是小学中年级的孩子以后,他基本上有了自己的阅读偏好和兴趣。这个时候我想强调尊重孩子的兴趣。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尊重孩子的兴趣,什么时候引导学生。我个人的看法是,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引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会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当然,自由不是说完全放弃引导,而是说引导可以越来越少。

有条件的地方,低年级每周至少要上一节阅读课。能力强的老师可以尝试在中高年级拿出两节课来指导讨论课外阅读。有些课程甚至叫安静阅读,就是直接把孩子放在图书馆,可以自己带书,也可以自己上课在图书馆选书。你该怎么办?就是这个课,用来安静阅读的。孩子们在座位上拿着书,老师在讲台上和孩子们一起看书。老师看书的姿势和状态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引导。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也许这种安静的阅读课会让孩子收获越来越多。所以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也是多面多长的。比如全班可以一起表演,这也是一种课后阅读的方式。还可以邀请一些作家来学校给孩子们做一些讲座等等。我觉得课外阅读的形式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我一定要相信我说的,那就是课外阅读对孩子语文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老师不要觉得它很麻烦,或者它的操作很难,或者因为不考就放弃。因为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良好的阅读兴趣,会为他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