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1吨有多重?”
作为一个给别人讲课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有必要写一份讲课稿,有了它,我们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一下讲稿是怎么写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1吨是多少》的讲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谈谈教材
“1吨是多少”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对吨的理解是基于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对质量单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材通过猜测大象三吨左右的重量,引入话题,突出本课难点,让学生感受“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三头牛、10桶油、20袋大米等物体的重量,让学生学习并加深对1吨=1000公斤的理解。然后结合实际例子,进一步研究ton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ton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最后,通过实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吨和公斤之间的简单换算以及质量单位的合理使用。
基于我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教材设计的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其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感知和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重1吨的概念。
2、掌握1吨=1000公斤,并能简单换算吨和公斤。
3.提高估算物体质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巩固千克、克、吨概念之间的联系。
4.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认识吨,知道1吨=1000公斤并换算。
吨的质量概念初步形成,并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第二,讲教法和学法
(一)说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理解1吨的实际质量,理解数学的抽象性,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在设计教案时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和用到吨。这个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应该来源于生活,然后走向生活。
2.启发式教学
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故事,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感知、发现,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虽然吨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对孩子来说还是抽象的。为了让孩子对1吨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应该亲自尝试,想象,在自己的经历中计算。
3.情景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场景的创设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新课开始,通过现代版曹冲大象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课快结束了,考虑到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我们设计了一个叫《小迷茫日记》的场景来学习和使用克、公斤、吨这三个质量单位,可以很好地总结这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学生们兴高采烈。
(2)说和学习方法
学生们已经能够准确地在公斤和克之间进行换算,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知识和思路的铺垫。对于质量单位吨来说,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虽然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略有耳闻,但接触不多。教材中展示的知识结构清晰,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和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强大内在动力。教师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施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这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情节更加生动,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第三,谈谈教学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
(一)精彩故事,引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我特意创作了现代版曹冲大象的故事,为后面的单位转换留下了伏笔。
为了让故事生动,贴近现实生活,我把曹操设计成一个小学老师,带领学生到湖边进行综合实践体验。曹操问学生:“谁能称大象?”正当学生们围坐在湖边发愁时,老师五岁的儿子曹冲来到学生中间。他用船、石头和秤给大象称重。根据教材提供的质量数据,要求学生算出:
这头大象重2800公斤。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对于这么大的物体,还有其他更大的质量单位吗?
学生会从题目中猜出质量单位“吨”,老师问:为什么用吨,1吨是多少?2800公斤可以用吨来表示什么?(黑板是2800kg =()吨)这时老师及时引出题目,引入吨的字母为“T”(黑板是1吨是多少)。吨的字母是“T”。
这一环节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材料介绍新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老故事、新说法,使学生耳目一新,妙趣横生。
(二)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首先提一个问题:有人记得我们在之前的课上学过千克和克的质量换算吗?
当同学们回答1 kg = 1000 g时,我抓住机会继续提问:
它也是质量的单位。能不能推断出,当千克装满时,1吨能表示多少?
根据公斤和克的质量关系,学生可以猜测公斤和吨的关系也是“1000”,由此得出:1吨= (1000)公斤。
这个环节很简短。通过老师的引导性提问和学生的猜测,得出新的质量关系。这种设计有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会对自己成功的推论记忆犹新,从而带动全班的情绪,提高全班的效率。
(3)活动体验和学习新知识
考虑到现在班里有饮水机,我特意设计了“提水”的环节,让学生体验1桶水(20kg)的重量,从而推断出一吨有多重。
在学生已经感觉到1桶水很重的情况下,我让学生分别计算10桶、20桶、50桶的质量,从而得出50桶水重约1吨(电脑显示)。
让学生再想一想:我们平时每天喝多少桶水?照这样下去,喝一吨水需要多少天?按照每天喝一桶水的速度,学生们计算出喝1吨水需要50天。
通过这次经历,学生们已经感觉到“吨”是一个大的质量单位,通常在测量重的或散装货物的质量时使用。在计算10桶、20桶、50桶的过程中,验证并巩固了1吨= 1000公斤的换算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多地接触和体验相关场景和事例,在现实背景中感受体验,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内化知识。
(4)看计算感觉1吨。
电脑显示“生命中的一吨”。在之前的提水实验中,同学们已经了解到1桶水是20kg——50桶重约1吨。
继续展示:1头牛350 kg-3头牛重约1吨。
1桶油100公斤-10桶油重约1吨。
1袋面粉50公斤——20袋面粉重约1吨。
1学生25kg ——40名学生重约1吨。
1箱苹果的重量是10公斤,1大桶矿泉水的重量是20公斤,1老师的重量是50公斤。能补什么1吨?(通过小组合作自由组合)
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有更好的质量单元意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建立实际问题与质量的关系。已有的数字感进一步加强,同时对1吨=1000公斤换算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最后一组合作探究,分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多方向思考,找出1吨如何构成,从而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吨的理解和应用。
这时候解决曹冲称大象留下的问题,就是2180 kg可以用什么质量单位来表示?
通过计算2800公斤= 800公斤的2吨,学生知道一头大象重约3吨。
从头到尾解决遗留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这个环节中,建立1吨的概念后,学生将初步建立几吨的概念,为第四节课的内容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养成了面对不同情境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说说生活中的吨。例:这辆车有4吨煤;这辆货车限重3吨等等,从中发现吨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五)课堂小结,灵活运用。
一节课结束,学生对“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千克、克、吨”三个质量单位的正确区分和使用仍有困难。为了让学生用比较的方式总结所学内容,设计了一个名为《小迷糊日记》(电脑呈现)的场景,内容如下:
今天早上起床后,喝了一杯150g的牛奶,吃了一个55kg的鸡蛋。我吃得太饱了。然后他拎起一个3吨重的书包就往学校跑。路上,一辆装了7克左右水泥的大货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吓了我一跳!
当我用夸张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读完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捂着肚子在笑了:
此时,我更刻意地问:“你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
学生们会一个接一个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按常规,下课的时候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但这个时候,学生都是情绪化的。
我抓住机会,马上问道:“你想对小胡说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不乱用这三个质量单位?
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可以主动总结自己对三个质量单元的感受,从而取代以往老师总结单词的教学模式。
通过比较,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系统完整地总结学习内容。
这个环节首先通过一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质量单位,让学生准确区分克、公斤、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