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特点
《三国演义》用的是朴实的文言文,生动流畅,雅俗共赏;笔触充满了变化、对比、冗余、曲折、摇曳。结构恢弘,把百年左右的事件和众多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组织得完整而紧密,叙事有条不紊,前后呼应,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虽然保留了许多虚构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同时又尽可能贴近历史,在处理双方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时,基本遵守了以史实为主的原则。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经过多年的战争,朱元璋消灭了英雄,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在人民流离失所的时期,罗贯中作为一个杂剧和评书作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知识分子思考,希望结束动乱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产生了以东汉末年历史为蓝本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人物介绍:
曹操(155—三月15,220?),字孟德,谥号阿藏,生于沛国桥县(今安徽亳州),三国时曹魏政权的创始人。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他任校尉,参与剿灭黄巾军。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在赤壁被周瑜和诸葛亮用火打败。
建安二十一年,封王维,四年后死于洛阳。在形象上,是一个既残酷又奸诈,极具才华的政治野心家、军事家的艺术典范。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其恶德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他作为汉奸的聪明和胆识,具有优于董卓和袁绍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气度。
字仲达,东汉末河内(今河南文县西)文角里人。形成三足鼎立后,曹操称王威,立曹丕为太子,司马懿为太子私生子。他经常和曹丕谈论大事,研究谋略,深得曹丕信服。曹丕当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临终时,他把辅佐曹睿的重任交给了司马懿、曹真、陈群。
曹睿为明帝即位,封司马懿为舞阳侯。227年2月,驻新城(今湖北房县)将军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孟达,原为蜀将,兵变后入魏。
作品欣赏:
《三国演义》生动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化身。小说中第一次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来七尺五寸,耳垂肩,目过膝,面如冠玉,唇涂朱砂。”
后来刘备的整体形象由“下马黄鬃,手握双剑”而形成:作品不仅通过大量具体的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雄心勃勃、毕恭毕敬、精明强干的性格特征。
最重要的是夸大了刘备宽厚仁爱的特点:《三国演义》作者把刘备作为仁的典型,这是刘备性格的底子,刘备的性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体现和人格化。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