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场景,模拟千变万化的社会情境,制作交互性强、界面友好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而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在选课时应仔细提炼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添新鲜感,让他们感受到优质课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优质课产生亲切感。比如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品德与生活》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主题就是“好大的一个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感受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独特文化。这是一个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感受的主题。而且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无法展现大中华、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而且由于五年级学生知识有限,对祖国和民族的认识模糊,课堂上经常出现沉默和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课前,老师以歌曲《爱我中华》为背景,用中国版图、中国名山大川、故宫长城、现代城市地标建筑、古代四大发明和神六飞天、各民族幸福和谐生活的场景制作了课件。在课开始时,我会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祖国的辽阔疆域、丰富物产、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团结和美好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的感情,为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生动的生活场景,延伸课堂空间界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首要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发展各方面。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使课程对儿童有意义,有助于儿童建立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要来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实际,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为儿童所熟悉,乐于学习。因此,让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道德与生活,让道德与生活更深入、更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让孩子在道德与生活中更清晰地认识生活与社会,形成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与道德,是每一个道德学科教师的职责。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很好地再现了学生的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情境更加丰富,收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组织五年级教材《来到黄河岸边》导入新课,播放家乡青山绿水的风景片,让学生欣赏水的美,然后演示水污染的图片课件,老师马上转而:这些污染现象是你身边的吗?把你们课前调查的关于我们身边被污染的水资源的资料全部拿出来。把课交给学生,把教学内容画进学生的生活中,充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以警示人们。然后老师把学生的视角从“我们”拉到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播放黄河水污染的图片课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提醒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来保护母亲河?后来,学生们被带回了现实。通过观看部分同学洗手、玩水、打水仗、开着水龙头的视频课件,通过讨论交流:大家看完这张图有什么想说的吗?然后通过展示身边人们浪费水的现象的材料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哪些行为是水污染,哪些行为是浪费水,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那些行为,学会保护水资源,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学生入乡随俗,思维敏捷,在时间上留有一定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五年级“科技改变生活”第一节课,我在教育网站上搜索“未来城市”、“超级城市”、“巨人大厦”等各种创意,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拓展思路,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调查和采访,设计自己的美好家园。学生们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展开了翅膀。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德育和社会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时代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决于学生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教书育人,做一个真正的引路人,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