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和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应用解题策略的掌握,了解自己的数学水平。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解题策略的应用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改进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进一步深化数学教育改革,一线数学教师决定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校本研究。下面说说个人建议,供参考。

1.解决应用问题让他们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能在情感态度和通用能力上得到充分发展。

2.解决应用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形成习惯。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在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如何调动趣味性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吸引兴趣”这个问题上多下功夫。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因素、有趣的知识、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更愿意猜谜语,听故事。如果能紧密结合教材,以谜语和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会起到很好的激发兴趣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兴趣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应用问题解决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象思维清晰,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适合解决应用题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以实物图片为主要教学方式。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理解离不开他们作用于对象的活动,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给每个学生配备一套数学学习工具,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动脑练习,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求一个数多于一个数”的应用题时,学生把△和○与红花和黄花放在一起,求出红花的花数与黄花的花数相同,且多于黄花的花数。通过对象图的教学,学生可以合作交流,为这类应用题的教学提供了形象思维的基础,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量与解的关系,同时提高创造性的解题能力。

4.解决实际问题,要认真审题,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回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应用题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比如一个养殖专业户养800只白兔,黑兔的数量比白兔多3倍10。这个养殖专业户养了多少只兔子?这个问题有两个数量关系:①专业户* * *养兔=白兔+黑兔;②黑兔=白兔× 3+10。搞清楚这两个数量关系,对号入座,问题就好解决了。点评:为了防止学生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犯错误,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分析数量关系。

5.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教师鼓励和倡导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解题的不同水平。分析解题困难是因为缺乏合适的解题策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类型的题型研究总结解题策略,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指导。①学生之所以对一些应用题感到困惑,在于固定思维的影响。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转换思维角度,让思维清晰起来。比如小红,期末考试语文、英语、数学平均86分。乐谱公布后,他的平均分提高了1分。小红的音乐成绩如何?按照常规解法,可以看出小红期末考了四门课,要求考乐谱。你可以用四门课的总成绩减去三门课的总成绩。因为四门课平均分比三门高1分,所以四门课平均分是86+1=87(分),四门课总分是87×4=348(分),语文、英语、数学三门课总分是86×3=258(分)。如果换个角度看:小红音乐也考了86分,四门课平均分86分。但实际四科平均分高于其中三科,正好分配到各科,使得各科增加1分。这个* * *就是1×4=4(点)多。思路清晰,问题解决。我们可以很快算出小红的乐谱是86+1×4=90(分)。(2)有些题目比较复杂,无法用常规方法开始思考。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局出发思考,整体把握,综合观察量与量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这样解题的效果特别好。比如四个数的平均值是16;如果其中一个数字改成20,这四个数字的平均值就是18。最初的更改次数是多少?看完题目,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想知道这四个数是什么,都在忙着找这四个数,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不要只看某个数字,简单的把这四个数字分开考虑。首先要知道,变更后的四个数之和是18×4=72,变更前的四个数之和是16×4=64,比变更前增加了72-64 = 8。那么,“加8”后什么数变成了20?这简化了问题。(3)解决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离不开“总量÷总份数=平均数”的数量关系。但是,如果我们能仔细思考“平均”这个词的含义,并解决那些灵活的问题,我们往往可以想到更简单的方法。在“平均”一词中,“平”是“拉平”的意思,即动多补少,“平均”是平等的意思。“平均”二字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份相等。(4)在解决应用题时,要防止和纠正固定的审题模式和解题方法。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或学习到新知识后,要示范和鼓励学生拓宽思维,灵活转移思维角度,优化思维,巧妙解决问题。比如加工600个零件,甲方一个人要30天,乙方一个人要60天。现在甲乙双方正在合作,完成任务需要多少天?按照常规的解决方案,先计算甲乙双方每天加工的零件数量,再计算甲乙双方合作时每天加工的零件数量。根据题意,公式为:600 ÷ (600 ÷ 30+600 ÷ 60) = 20。

(天)。学完工程问题后,可以启发学生用解决工程问题的方式来回答:如果要加工的零件总数为“1”,则甲乙双方的工作效率分别为1/30和1/60,公式计算为:1 ÷ (1/30)。因此,甲乙双方合作1天,相当于乙方单独工作(1+2)天。如果乙方单独做60天完成的工作,当甲方和乙方共同做时,只需要60 ÷ (1+2) = 20(天)。点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应用题,了解他们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要理解应用教学中的解题设计,使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发展学生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不同的数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课堂上要求质量,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