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优秀数学教案

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往往要撰写一份优秀的教案,这是保证教学成功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一份正式的教案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优秀数学教案。欢迎阅读。

小学一年级优秀数学教案1

首先回顾一下引言。

我们知道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请用手对比一下。

1米有多长?请伸开双臂,对比一下。

(学生站起来打手势,老师拿米尺在学生中巡视,发现有较大误差要纠正。)

第二,课堂物品的实际测量。

1.你想知道我们每天用的课桌有多高吗?

请估计一下你桌子的大概长度。把估算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两个一起测,看谁能估算准确。(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汇报估算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算准确的学生向学生介绍估算方法。

(指导学生在报告过程中评估其他学生的估算方法)

4.你测量的桌子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测出来的。

5.活动结束后集体汇报。

(比较测量相同物体长度的组,以检查测量是否准确。)

第三,找到并使用自己的量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让我们寻找我们自己的尺子,好吗?

请量一下你的身高。

(1)身高是什么意思?(从脚底到头顶的高度)

(2)先估算,后测算。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同桌合作。

(3)谈谈测量方法。

2.测量你自己的脚步。

(1) step是什么意思?脚趾到脚趾或脚跟到脚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就是平时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2)测量前估算一步的长度。你们可以分组工作。

(3)谁最准?请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学生。

(4)你是怎么测出来的?

3.测量双手水平伸展时指尖之间的距离。

4.使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评估活动。

刚才,学生们测量了他们的身高、步幅和手水平伸展时指尖之间的距离。其实这些都是好的尺子。接下来老师会检查你的尺管是否好用。

(1)请两个学生到前面来,请他们估计他的身高,并告诉我们如何估计。

(2)估算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

①你知道什么是腰围和头围吗?

请估算一下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你是怎么估计的?

现在想知道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如何衡量它们?谁有更好的方法?

(3)使用步长进行估算活动。

你知道自己的一步,请以这条线为起点,估算一下10米会走到哪里,自己做个记号。

②再走一走,看看这10米需要走多少步?看这么长的距离,请估算一下需要多少同学手牵手才能到达10米。谁想试一试?

通过这些活动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吗?

5.介绍一下人体不同部位长度关系的常识。

第四,练习。

1,P18问题2。

(1)看图。你看怪不怪

(2)让学生分别估计小明和聪明狗的身高,并谈谈你是如何估计的。

(3)引导学生注意记录的方法。

2.P19的问题3。

(1)看图理解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

动词 (verb的缩写)总结。

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优秀数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减在实际情况中的意义,正确掌握加减各部分的名称。

2.能够正确熟练地加减整数十进制,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十加整数十的加减。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整数加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比100多的数是99。()

53和35一样大。()

97之前的数字是98,96之后的数字。()

99大于100。()

与70相邻的数字是71和72。()

61和73之间有12个数字。()

一个数是几位数的5,十位数的1,这个数是51。()

78由7个1和8个10组成。()

39和41的中间值是40。()

40+5比50+4小。()

第二,创造一个场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邀请你参加她的生日聚会。你想参加吗?(板书题目:兔子请客)

第三,探索新知。

1.看,兔子邀请了哪些好朋友?小猴子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个盘子里有10个水果。看到这么多水果,他立马想问一个数学题。你知道小猴子会问什么问题吗?

(1)和同桌聊聊。(2)名称沟通。

2.仅仅提问是不够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好了,再用手里的学习工具挥一挥,拨一下。

(2)分组学生交流思想和算法。

(3)命名算法和公式。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写:20+30=50,30+20=50。

3.总结:加法公式中“+”前后的数叫加数,“=”后的数叫和。

4.突然,小刺猬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小刺猬看着这么好吃的水果,舍不得离开。他该怎么办?他灵机一动,在盘子上打了个滚。看,(展示主题图右图)他得意地走了,把大家都逗笑了。小朋友,你现在会问什么数学问题?

5.以上方法可以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公式的每一部分。

小组讨论:如何公式化计算?

6.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第四,巩固提高

1.刚才,学生们都表现得很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火车游戏)出示你的课本,练习第三题,快速回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它们的孩子。请迅速找出每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展示果园地图,让学生提问并解决。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师总结:

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优秀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100以内的数字的计数、识别、读写。

2.掌握100以内的数字顺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物理运算和互助换号的方式,掌握100以内的数字顺序。

教学过程:

首先,制造一个场景来引起怀疑

1,对话:

新学期开始,明明的好朋友来帮他收拾书房。你看,其他的都做完了,铅笔还散落在桌子上!

一个* * *里有多少支铅笔?

你能帮他数一下吗?

2、板书题目:

清点铅笔

第二,交互式解决方案

1,观察图:

(1)学习说和数。

(2)交流报告

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

可以将10支铅笔捆成一捆;

你可以数五根树枝:“五、十、十五、二十...

(3)问:你喜欢怎么数?

(4)请开始计数。

(5)同桌互相交谈

归纳:10十进制是100。

2.露出笑脸。

(1)观察数字。

问:图中有几个小男孩的笑脸?

(圈出并计数)

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数的?

3、展示思路图。

问题:这张图有多少创意?

圈出并数数。

指导:(10一圈)

解释如何画圆和计数。

三、实际应用:

1,显示计数器

理解:单位,十,百

动手拨号盘数量:4357

原始读数

2.按要求

两个人一起工作,一个拨号码,一个读写号码。

3.练习:

数字网格图;

在下列数字之后,连续数五个数。

23, 56, 77, 89, 95

4.清点教室里的桌椅。

第四,总结评价

计数方法;

100范围内的数字。

小学一年级优秀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图像应用问题

教学目的:

1,学会使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乐趣。

2.精通10以内的加减法,能正确回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达自己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能正确回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

首先,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去郊外秋游,看看都有哪些数学知识。

第二,新拨款

1,加法

[展示美丽的郊区风景]

老师:你看,郊区的风景真美。蓝色的天空,美丽的花朵和一些蝴蝶在飞来飞去。

展示左边的五只蝴蝶。有多少只蝴蝶?再给我看两个。现在吗?

给我看看括号和问号。老师:现在有多少只蝴蝶?你知道怎么计算吗?

漂亮的蝴蝶真的很漂亮。看,一群孩子来收集蝴蝶标本了!一步一步展示课件:1,左边4个人2,右边2个人3,大括号和问号,分组互相对话。

有四个孩子在捉蝴蝶,两个人在捉蟋蟀。有多少人?

谁来谈谈这幅画?你知道怎么算吗?

第三,课堂锻炼

第四,减法图式

那边的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边的农民伯伯很忙。给我看看向日葵。看,这是什么?

先给我看一朵向日葵,然后示范农夫摘了三朵,最后给我看大括号和七个问号。

问:能说出意思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农民伯伯摘完向日葵还要去摘石榴。一步一步展示石榴图,说出图的意思后思考如何排列。

五、练习可以自己适当调配。

小学一年级优秀数学教案5

第一,注意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

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这是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生活化,即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他们的生活基础,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画面,为他们提供客观生动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的源泉。我们教师要尽量把课程做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搭建知行合一的桥梁,让他们能够交流。教师应灵活处理、删减、整合或改变教材。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有效地实现目标。比如《让世界充满爱》这一课,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援助中国特大洪灾,或者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在全世界引起公愤等素材。这比朝鲜战场上的罗盛教和抗日战争中的白求恩的故事更贴近学生。选择学生听得见、摸得着的例子,有助于学生不会感到不真实,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因为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例子都是“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比如《中国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学校面貌的改变,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实地体验中国的巨变,这无疑比文中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消息灵通,思维活跃,一个开放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等,一目了然。学生希望老师给出答案,但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比如在“做个老实人”的教学中,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老实人吃亏”、“说谎占便宜”的思想。我将讨论学生考试作弊的事件,揭露他们的真实想法,在反驳分析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交流,还有时时刻刻情感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成长的土壤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只有把你当朋友,才会敢于直言不讳,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首先,教师要心胸开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信任学生,用心建立平等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像朋友谈心一样与学生真诚交流。在平时的交谈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问,敢于争论,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迷茫,一起快乐,让学生没有压抑感,从而毫无顾虑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原创想法,让思维产生创新的火花。

其次,开动脑筋“解放”学生,将课桌排列成“U”形,用于表演和练习;或排列成“T”形进行正反辩论;也可以分组安排,方便小组讨论和交流。

除了让学生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话,说话时可以站着或坐着,还可以让学生独立组成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培养学生敢于与同学甚至老师争论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孩子说话无拘束”,孩子“思维无禁区”,使他们在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欢笑和争议,学生也乐于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载体,更是以人为本教育最本质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四平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

1,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民主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思想教育合作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简单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表演、讨论和练习。

比如在“节俭与荣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互相交流。课前,他们调查家里一个月的主要消费,和父母讨论各种消费的合理性,然后分组调查同学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最后得出结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所必须的消费才是合理消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了学生的道德理解。

在教十一册《做一个小小发明家》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不便,从个体到群体,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群体,讨论生活、学习、交通、交往等各种方法。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欲望特别高,深刻理解了“热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积极参与,并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则要求“我们每天都要有一个‘新发现’”...虽然这些想法都很不成熟,但正是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整个教室成为了学生交流碰撞的场所,让教室成为了信息交流的场所。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性,迸发出创造力。

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得到“全心”投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将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鼓励提问和提出困难的问题。

思考源于怀疑,有怀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创造。教师要面向全社会,重视每个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给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思考,提出不同意见。

比如教完第八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之后,我就让学生就这节课进行质疑和提问。有同学问:“我们不了解那个民族的习俗。我们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为他出谋划策:“可以先查资料,了解一下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你可以找导游告诉你”;“不知道,不奇怪!”.....学生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不仅加深了对这节课的理解,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作思维。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自己解决问题,老师永远不会代替他们。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恰当的指示。

第四,注重鼓励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把自己的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既要迁就学生的对,也要迁就学生的错,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维班的学习评价,即“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中,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和思想品德学习的考核结合起来。将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估与行为能力的评估结合起来;重视平时考核,可与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一年级优秀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元-角-分的换算是关于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前进速度,是北京市义务教育一年级实验教材第二册“认识人民币”单元的第二课。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学生们经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买票、食物、玩具、学校设备和支付费用。把握好元、角、分之间的前进速度,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该拿回多少钱。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科书中56页的例子集中在元、角和分之间的进步率。通过与人民币实物图的对比,引导学生逐个点数,逐个点数。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可以理解为“1角=10角”和“1元=10角”。所以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小数关系,理解这个小数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小数关系是一样的。教学难点是说出几元分成几角(多少分分成几分)或几角聚成几元(多少分聚成几角)的想法。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之初,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独立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应该很少,而且对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账率应该也不熟悉,所以做了一个预测试,只做了三个小题。

(1)预测试问题:

1,放">"

1元1角1角1分1元1分。

2.老师应该把1美分换成便士。

你应该给我()分,和我的钱一样多。

3、1生词本50美分,你有1元钱,销量。

袁阿姨该给你多少钱?

(2)测试结果:

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00%,大家都知道拿回五毛钱。第二题正确率43.75%(

测试32人,14正确),有错误的18同学给我点分。第一个问题是65.63%(

测试32人,正确21),出错的11同学全部填“=”。

(三)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我知道同学们很清楚1元=10,证明平时有这个购物积累。有的孩子不知道1角=10分。我觉得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积分”用得越来越少,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购物经验。学生不知道1元大于1,1大于1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不知道三个单位人民币的大小,二是他们被1这个数字干扰,没有考虑后面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了解单位的大小。

2.把握好元、角、分之间的前进速度:1元=10角1角=10分。

3.简单的转换是可能的。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物,引导学生在换钱游戏中认识元、角、分的前进速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思考,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在换钱游戏中,体验元、角、分的比率。

(1)知道1角=10分。

老师:(举起1分的钞票)这是……我想换成单位的零钱。你能给我换一下吗?

(2)学生想着换钱,老师收集几张典型,问学生为什么给老师那么多。

(3)当孩子已经知道1 =10分的角度时,还会把没有反馈的变化一个一个说出来,巩固角度和点之间的进度。

2知道1元=10角。

因为前测的中学生对1元=10的角度很清楚,所以我直接借助课件算出了10的角度,然后创造了一个学生用1元钱买了一瓶酸奶,问想要回多少钱的情景。这就引出了换钱的游戏,问学生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把1元换成分币的零钱。

(3) 1元=100点

探究分数1元=100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小数关系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小数关系是一样的。因为把1元换成100分太麻烦,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元和分的关系。

2,简单转换。

我设置的第一级习题比较简单,只是单数之间的转换(如:7°角=()分级)。我注意引导学生说“你觉得怎么样?”这也是这门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这样想”填空题,(这样想:1°角=()7°角是()10°点是()点)。一开始我帮助学生理解,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

3.学数学,用数学

第二级练习,我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用1元钱购买学校工具。这1元钱你打算怎么花?在这次活动中,巩固了1元=10的比率,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也适当教育了学生不要乱花钱。

我个人认为这门课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小学一年级优秀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意思,会两两比较物体的数量(一一对应)。

2、“比较”的结果可以是合理的,可以说多、少、一样多、多几、少几。

[能力目标]:

1.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数量。

2、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对应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教学重点:

比较成对物体的数量。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应的方法。

教学过程:

先看图编故事,提问,解决问题。

1,喜洋洋和他的朋友今天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你开心吗?小羊们得到一个消息,孩子们去操场了,我们也去看他们在玩什么。

(展示主题图:玩碰碰车)

2.你能看着图片说点什么吗?(见图片说明)

3.仔细观察,车够不够?你怎麽知道?

(一车带一人,一小孩误车)

(老师贴碰碰车和小朋友,一人一个)(对应连接)

4.现在请你把车和人对比一下(展示题目“对比”),然后告诉我你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1)根据成绩进行语言训练: ()小于(),小于(车辆)。

(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登上并粘贴相应的图片)

(2)我们可以这样说比较的结果。我们还能说什么?

()的人比()多。(教师板,粘贴图片)

5.拿一个孩子的方法和一辆车比较,也要口述比较的结果。然而,一个孩子却不快乐。为什么?(不乘车)

然后呢?他想和每个人一起玩。你能帮他想个解决办法吗?(多一辆车)(教师岗)

现在让孩子们再次把车和人进行比较。结果如何?

车和人一样多。(同样多)

6.我们会逐一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说三句话(学生口头复习)。

第二,手指练习

小羊告诉我们小胖的生日快到了,所以我们赶紧动动手指,去帮忙。(音乐,学生做手指练习)

第三,巩固行动,加深理解

1,小蛋糕

谁在和谁竞争?

学生和老师一起工作(描述比较的方法,说出比较的结果)

2.小丁丁分稻草

学生说谁跟谁比,脑子里想着结果,跟同桌说说结果。

3.独立完成(裤子和衣服,孩子和球)

联系自己,说说对比的结果,最后老师和孩子一起反馈。

第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