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分配问题探析
这个夏天,对于在北京打拼了12年的焦文(化名)一家来说,注定是难忘的回忆。由于他的非北京身份,焦文和许多外国父母一样,为儿子的上学问题而苦恼。今年4月,海淀区教委的一份通知改变了小升初政策。焦文的儿子被学校选为优生,有幸被保送到北大附中。65438-0998,焦文夫妇从老家江苏徐州来到北京,在某电视台法制栏目做咨询律师。这几年来,焦文逐渐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分别在通州和海淀买了房。2002年,有着稳定职业的焦文和妻子决定带着儿子回北京。
4岁的儿子被送到住处附近的幼儿园,开始了在北京的学习生活。从那以后,焦文开始关注一些关于外地子女在京就读的政策信息:外地学生在京进入中小学必须贷款,想考上好学校找人不一定要交很高的赞助费。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北京上学,也要回老家参加高考...焦文说,每次想到这些,我都感到一种恐惧和无助,甚至不敢去想孩子的未来。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焦文决定给孩子在中关村地区找一所小学。“几乎所有知名的小学都去过。没关系,没钱可谈。”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焦文找到了双榆树中心小学,他的儿子焦没有交任何额外的费用就被录取了。
焦擅长标枪和篮球。作为体育特长生,他入选了学校运动队,每天和北京学生一起参加训练。王晓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管理能力突出。在区三好评选中,学校推荐了他。
去年,海淀区举办了中小学生运动会。按照小王平时的标枪练习水平,拿同年龄组第一名不成问题,但让他无缘参赛的是户口。为了给小王争取比赛机会,校长亲自到教委“说情”,最终为小王争取到了参赛机会。焦文既骄傲又担心儿子的优秀和优秀。“不能委屈孩子,一定要给他找个好的中学。”随着王晓进入五年级,焦文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他几乎动员了身边所有的朋友,甚至想到了花高价“用钱打开名校的大门”。
3月底,焦文得到消息,可以通过朋友单位的方式进入海淀某知名中学,前提是要交一笔不菲的赞助费。
“当时觉得有点放心,但心里还是不踏实。毕竟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方式。”4月,一向关注时事的焦文注意到,“同城待遇”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非京籍学生在京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焦文还记得确认这个消息的确切日期——4月20日,学校召开小学毕业生家长会,向家长发布最新政策。“当时感觉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但对能不能考上好学校还是不放心。”焦文说,虽然可能会有不安全感,但至少心态是平静的。这个消息也让深谙法律的焦文觉得“教育公平的阳光终于照在了自己身上”。5月12日,海淀区小升初派位在该区招生考试中心举行。在家长、中小学代表、区教委、CPPCC委员等相关人士的见证下,通过电脑操作,完成了2190名具有优秀学生推荐资格学生的电脑派位,用时不到1分钟。
在今年的推广中,首次在海淀就读的非京籍小学毕业生有316人,王晓是其中之一。分配结果显示,小王被第一志愿北大附中录取。从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焦文夫妇并没有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小王。“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功太容易了。”
在焦文看来,王晓是幸运的,刚好赶上了“同城待遇”的首班车,但这一政策的不稳定性势必会带来实践中的动荡。焦文不希望孩子成为实验品。焦文说,作为非京籍学生,他们的求学之路注定比北京孩子更坎坷,更艰难。小升初开始,这个坎已经过了。三年后呢?高考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