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能主宰生活!”由于习惯不同,
它要么造就一个人,要么毁灭一个人。"显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会有价值的数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想法走进数学课堂,其实这就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自主学习新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是新课改下构建“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因此,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备课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数学备课方法,使他们积极自觉地参与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最终成为具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我个人认为,要想培养小学生预习数学课的习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观念,重视预习
首先,老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以为预习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和老师一起慢慢体验迷茫、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起品味探索成功的满足感和快感。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可以通过材料理解99%的教材,教师只起1%的作用。”1%比99%的比例或许有些夸张,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范围的活动,人是无法完成重要的事情的,孩子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动机的萌芽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茁壮成长,而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不仅可以从理论上告诉学生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预习数学,使他们逐渐认识到预习习惯的形成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二、激发兴趣,乐于预习。
课程标准规定:?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拥有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有趣的学习会激发学生。
小学一、二、三、四、五年级课件教案练习总结。
学习的欲望。?预习这种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1)、在预习活动中介绍?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几个?预习小能手?(或者?预览小星星).还可以让预习特别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此外,学生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对预习的兴趣。
(2)用鼓舞人心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他们说:?我看预演的小能手(或者说‘小明星’)是谁!?检查预习效果的时候,发现预习好的同学会在预习本上给他批注:?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好孩子!预演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多么认真啊!多动动脑筋,你就能当个小老师!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一下。另外,可以让准备充分的同学在台湾体验中展示作业,预习方法可以告诉同学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3)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老师可以对预习好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给他们颁奖?智慧之星?如果你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你可以给他们一些奖品。
第三,教它钓鱼,学会预习。
1,合理安排预习内容。学生开始预习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做到有的放矢,有的放矢。这就需要教师分析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材特点,认真研究相关学习内容,提出既有价值又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强烈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安排的内容要有层次,让学生预习,思考,解决问题。
三个层次的问题:学困生只需要通过细读知道我们下一课要学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中学生应该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层次会这样?尖子生要在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思考自己还能做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比如“矩形的周长”预习内容安排如下:①说说矩形的特点,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②至少掌握一种矩形周长的计算方法。③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几种方法?哪个最容易?学困生只需要完成第一题,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而第三题是更高的水平,主要针对资优学生。
2.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他们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1),数学概念课程预习
让学生在阅读新课的基础上,画出并圈出知识要点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新的数学知识,画一张图,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和结论圈出来,使新课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
1)列举例子,理解概念。数学概念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当然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比如在预习乘法的运算规律时,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
②动手实践感受概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预习时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预习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让学生剪贴拼读,让学生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还能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知识。③巧用对比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比较是一种非常重要且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预习也是如此。比如在预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让学生用整数加减法比较计算规则、运算规律和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这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2)数学计算课程的预习
1理解例子。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计算方法在计算课程的安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呈现,为学生预习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在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学得更深更广。
②总结算法。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学生要在预习中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优化算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或缺的。
流程少。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应该通过做习题或解决简单问题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并加以讲解。
(3)数学运算课的预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要知道为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学生只有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道为什么,自己去做,自己去尝试是必然的。因为课堂上有动手的内容,所以难免要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需要的工具和材料,课前做好准备。比如在教统计学的时候,让学生统计家庭一个月的开销。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作为预习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
第四,及时评价,促进预习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书,课前提问,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书面回答几个小问题。无论采用哪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束后都要及时评估预习情况,以促进下次预习。这不仅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预习习惯,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教“求一个小数的约数”时,我在引入一节新课后问学生:“预习了什么?你自己解决过哪些问题?还有哪里有问题?”接下来我会让他们在群里交流互助,也就是和群里的同学分享预习的收获,一起讨论存在的问题。然后让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他们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流畅性、“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讲解的层次和逻辑,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补充重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这个课堂上,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得多,经历得多,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意识到预习给他带来的荣耀,他们不再把预习当成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五,常抓不懈,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形成,也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俗话说“拳不离手,歌不离口。”要形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联合,不懈努力,持之以恒,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形成一种习惯。否则接触十寒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路标,成为学生一生的快乐源泉。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一位教育家曾说:“预习是合理的‘先发制人’”。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从一开始就占了先机,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变学习为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但只要学生坚持预习练习,教师和家长给予科学耐心的指导和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