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清坂太白寺。

黄玉

我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一个寺庙,也没有关注过太白寺。我曾经和母亲一起去过一些寺庙,抱着一颗赤诚的心,每到一个寺庙都烧香拜佛。不要问那些拜佛的神的名字和典故,专心拜佛就好。

?2065438+2008年2月29日,65438+2008,我有幸参加了眉县作家协会的采风活动,到眉县槐崖镇青义村参观太白寺这一古迹。前世,一个村庄和一座寺庙,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青青位于眉县槐芽镇西部,眉县霸王河工业园东部,南临太白山,北依渭河。310国道从村中心穿过。青丘,一个约1500户的自然村,现属梅县槐崖镇槐西村。根据1957国家历史文物部门的专业认定,清漪为仰韶文化遗址。至今仍有许多农耕遗迹,说明在近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掘耕种。此行参观的太白寺位于村子的南面。

?我们到了青义,向村南的太白寺进发。一个红墙青瓦的四合院出现了。这是一座新建的寺庙。寺庙的结构布局和其他地方的寺庙没什么区别。听说是去年才建成开业的。我们来到寺门口,作协副主席杨老师指着立在门槛两边的一对又圆又扁的石头问我们:“谁来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我漫不经心地用充满无知的眼神说:“师姑?!"杨老师说:“它们的形状像鼓,但它们不是鼓。他们被称为“门卒”。然后指着门楣两边一对凸出的红木东西说:“你看,这就是‘户对’。”我们突然意识到,“哦!这个合起来就是‘门当户对’!”后来扩展到两家实力对比。这些细节。我曾经视而不见。原来它们都渗透着中国文化!感觉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无声无息的,后人未必能完全理解。突然觉得“文化”对了解她的人来说是有价值的!还没踏进太白寺的大门,就已经肃然起敬了。在青坂村村委会主任刘、村里最后一任书记和几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的带领下,我们观看并聆听了有关青坂和太白寺的历史趣闻。

?我们来到大门左手边的亭子,看着石碑。由于年代久远,碑面的文字几乎被侵蚀打磨,字迹模糊,难以分辨。石头的纹理裸露,斑驳。一位老师走近仔细研究它。从他能分辨出的寥寥数语中,他想搜索一些关于太白寺的故事,但没有成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块坚硬的石头站在那里,发出铁一样的叮当声。它是这里最古老的见证者之一,就像太白寺里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我们恭敬地退后,双手合十,向石碑深深鞠躬!

继续往前走,来到太白寺庭院中央。规则的四合院明亮而庄严。正北是主厅。门楣上的匾是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太白山神供奉在这里。我们轻轻推门进去,向王座鞠了一躬,然后轻轻关上门,出去到正殿外烧香。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也不敢正视佛像。虽然我知道这些山神是我们土地的保护神,但我还是对他们充满了敬畏。

刘主任把我们领到了院子的东厢房。他说,太白寺最有价值的遗迹就保护在这里。三通保护着相对完整的古石碑,矗立在面前。他向我们一一介绍了这些药片的来历。一群人站在石碑前,逐字解读石碑上不清楚的文字。在严谨的碑刻中,清代太白寺的历史逐渐在我们眼前展开。

太白寺的历史文化自商周文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座寺庙因其祖先依靠太白山祈雨而闻名。太白山自古以来就被尊为圣山,太白山神眷顾黎巴嫩人民,有求必应。太白山曾经有三个庭院:上院、中院和下院。上院位于太白山八台仙台,中院位于太白山山脚,下院位于清漪。清代古代有五池,其中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三池,后被皇帝分封,尊为主池。相传后来被“可汗牛”拉到太白山,形成了今天的大冶海、叶儿海、散叶海。五大连池的“荷塘”被称为奇观,有其独特的鸡冠花。太白寺最初的修建与祈雨有关。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耕关系到世界的安全。水是农业的命脉,生产力相对落后,主要靠天气吃饭。祖先对雨的崇拜已经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尤其是在富裕的关中,普通百姓对掌管雨水的神灵——太白山神无限崇拜。在祖先的眼里,神叫下雨就下雨,神不叫下雨就不下雨。因此,要得到雨水,我们必须向神灵祈祷。早在殷商时期,祈雨就已流行。太白寺就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

商末周初,太白山田枯祈雨,路途艰险,于是下令在太白山下殿——清漪建造太白寺,以祭奠祈雨为目的,所有佛教祈雨活动都在太白寺举行。相传这里的太白寺是全国太白寺的总坛。从商、周、唐、宋、元、明、清遗留下来的史书和碑文都有祈雨的记载。由于历史久远,时代变迁,许多史料已经失传。至今仅存宋代“季风闽侯智”碑、元代“重修太白寺”碑和清代乾隆皇帝题赠太白寺的“御题诗”碑。其中,陕西巡抚毕渊报告称,甘龙御笔碑上字迹清晰可辨,碑上写着:“麦前赐雨,麦后待二十余日。为祈求灵山保佑,用甘露果显其奇效。”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看出太白寺祈雨的宏大程度和功效。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也曾去太白山祈雨。嘉祐六年,苏轼出任凤翔府判官。嘉祐八年,大旱。东坡从一个斜谷进入太白山求雨。途中,他留下了三首诗。其中有一句话很有名:“太白我一辈子都有所耳闻,驻扎的时候也见过。”谁能试试鼓号,雷锋果就会做。绝壁惊人,冰雪更雕。春旱无麦,山中有秋。龙懒睡,瓶瓶罐罐小偷。“最后一句,在大叔的海里偷瓶瓶罐罐,比喻冒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太白山神的崇拜。

在历史的长河中,太白寺历经朝代更迭,沧海桑田。除了神秘的神话色彩,还充满了红色的记忆。据本村80岁的好学老人介绍,太白寺曾有建筑面积48.6亩,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建筑精美,雕梁画栋。据说是鲁班做的,做工精致,令人惊叹。抗日战争时期,太白寺曾是战场烈士子女的孤儿院。解放后,这些孤儿被带到陕北。后来太白寺搬到了师范学院(具体情况不详),然后搬走了。解放战争时期,太白寺建起了伤员临时医院,并有随军豫剧团,每天为伤病员唱戏,丰富了文娱生活。然后转战陕北。后来,太白寺成了村里的小学。后来太白寺被拆,建了粮库,庙里的石碑也被挪作他用。据老人回忆,“太白寺拆迁后,拉了很多木材回眉县。有一扇门上留有鲁班雕刻。拆除后在“叶池”中浸泡数月,可见木材的质感。后来,不知道在哪里了。推测可能是炼钢时被柴火烧了。”老人也一一解释了童年记忆的布局。旁边有人拿出一张2尺寸的图纸,逐一辨认版面后,基本一致。拿着画的老人介绍了这幅画的来源。这唯一一张珍贵的图纸,是山西一位90多岁的老人画的。老人六岁时住在太白寺,现在瘫痪了,生活不能自理。他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回到清代的太白寺再看一次。于是老人的儿子带他回到了太白寺,但是原来的样子已经不存在了,于是根据他的回忆做了这个太白寺的布局。

1983年5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鄢县临时参议会主席张子芬访问青义。曾留墨叹曰:“饮马河渠为临桥,两块石碑横于小波。乾隆宝座不够贵,但铁画银钩不多。”看到这首诗后,人们保存了建在河边的甘龙御笔碑。在太白寺原址上建一座小庙,保护石碑。由于当时人们使用的手推车都是铁轮,所以碑面字迹破损严重。其他的纪念碑被烧毁,被打断,被建为桥梁...现在人们只能看到三四处古迹,其中几处字迹模糊,令人尴尬。2017年,村上组织重建太白寺,整理太白寺历史遗迹,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当太白寺开放时,它的历史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边听老人们讲太白寺的故事,一边感慨万千。我以为历史离我们很远,可是那些石雕,那些故事,那片土地,都充满了历史,那么厚重!我对脚下的土地心存感激。有多少感人的故事被深埋?

此时,我对太白寺、清坂、太白山印象深刻。一个小村庄,一座寺庙,一座山,它们在中国地图上,小得认不出来。而我是在她附近长大的,从出生到现在的几十年里,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关于他们的秘密;在我们父辈,甚至更远的地方,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村子和这个寺庙的历史。太可惜了!我听着关于他们的故事,仿佛在听一个遥远的传说。这个村庄,这个寺庙,就像这座太白山,永远保持着一个姿势:沉默...几千年来,沉默了几千年...而我们这些儿女,却从她的一片瓦、一片土、一滴水,读出了她的沧桑和难忘的味道。这时,一条饱含泪水的河流从太白山悄悄流下,穿过清陵,穿过太白寺,穿过我的心。我已经把这块瓦、这堆土和这滴水融进去了,河水还在静静地流着。

临走时,我面对着太白山和太白寺,双手紧紧合十,微微闭眼,默默点头,像信徒一样虔诚。我从来没有对一座山,一个村庄,一座寺庙如此虔诚,因为每一片碎碑都落在我柔软的心上。我从来没有对一段历史有过如此清晰的认识,因为中华文明的沧桑就镌刻在这历史的尘埃里;我从来没有对一个人的故土如此敬畏,因为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深深的质疑过。我听到她在讲,讲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故事。

作者简介:黄宇,眉县首山王寨小学教师,爱好书法和文学。联系电话:13892413083

邮箱:huangyushuxu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