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体现在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爱和帮助上。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建设热爱学生、教书育人、钻研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的良好教风,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学生进步,及时发现和解决每一位学生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在校园健康快乐成长。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落实《中小学生行为准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勤奋、积极、认真、真诚、充满兴趣、乐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倡导学生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学习的目的,把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作为学习的动力,热爱动脑,努力学习,做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次。
做好班级和团队工作,构建团结友爱、互助快乐、和谐健康、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共同做好集体的事情。
2.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月十一日国庆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和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礼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并在国旗下发表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生动具体的讲话。
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重视课间体育活动,特别是大班期间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既能放松心情,增强体质,又能增进对同学和集体的感情。保证* * *青年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和团队活动的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现有品牌活动,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
加强课余科技、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每学年组织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读书、演讲等活动,积极宣传优秀儿歌,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也要结合自身的文化、习俗和节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当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符合当地实际。
既体现知识性和科学性,又突出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对形式主义。
3.注重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设成为育人的专门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氛围,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出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从当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有条件的学校要在校园内种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没有绿化条件的学校也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
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校训、校歌、校徽、校徽等设计应当体现学校的特色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校史陈列室和* * *青年团、少先队室。
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如海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板、建筑物等,体现教育思想,如张贴和悬挂革命领袖、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肖像和格言,制作和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
绘制、创作卡通人物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鼓励和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从树立远大志向、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规范行为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扩展数据
1,物质文化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提供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让师生有一个适当的教、学、乐的场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教育。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有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会使人心旷神怡,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美好的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标,物质文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都体现着某种教育价值。
2.精神文化
主要包括校园的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认同的* * *一致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叫“校风”,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学生的行走道路、行为规范等。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的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校旗上。良好的校风有着深刻的“强制”感染力,让不符合环境氛围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时刻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使每一个校园人的集体感情日益巩固和扩大,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征最和谐的心理兼容状态;良好的校风可以激发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激励人们奋进;良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抗力,有效地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表现。
良好的学风同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3)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风格和作风,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表现。
搞好校风建设,首先要搞好教风建设(包括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人才的摇篮,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要在“三育”(即管、教、服)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关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在教师中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
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学、积极、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很难形成好的学风。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包括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实现密切合作,形成团结的集体,充分发挥整体效应。
3.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不可或缺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只有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才能树立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工作和活动各方面的开展和落实。
但是,仅有完备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执行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组织和团队。因此,需要加强相应组织和队伍的建设。换句话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是保证制度建设落到实处,使其真正发挥规范校园人言行的作用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的完善和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力,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
百度百科-校园文化建设
百度百科-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