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如何教育学生的思想?

第一,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坚持当前的“爱”字

著名教育家耶列辛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恋爱是学生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在成长过程中,希望老师像父母一样照顾自己。如果这种爱的需求得到满足,学生就会产生依恋感、信任感,把老师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在教育他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觉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他,帮助他,让他们很好的配合老师,甚至按老师说的去做。很多家长会说:“这个孩子会听老师的话。”如果这种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感到孤独和自卑,更不信任老师。所以很多同学言行不一。他们在学校内外完全不同,无视老师的话,甚至有学生敢唱“反台戏”。因此,我们应该向学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给他们一个善意的微笑或一句关心鼓励的话,拨动他们心中的琴弦。这样学生自然会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话,愿意接受他的教育。

第二,用平等交流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

交往是人类群体活动中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真诚的传递。长期以来,教师的尊严被许多教师所遵守。许多老师总是把自己放在学生之上。居高临下,导致学生与其格格不入。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弯下腰或蹲下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到平等、民主、友好,愿意与老师走近、交流。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感受。用咨询的语气交流,学生会觉得老师信任他;如果你能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会觉得老师很尊重他。只有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学生才能与老师有效沟通。平等的交流体验在很多地方,比如老师和学生见面时,学生通常会先和老师打招呼,老师要么点头,要么说“嗯”,这样对学生很不公平。如果老师先跟学生打招呼,学生就会发自内心的佩服老师,从而放下戒备,敢于向老师吐露心声。这种平等的流动可以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让老师更容易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

第三,创建感恩平台,引导学生发现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的小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发现美的眼睛”。经常听到看到同学之间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冲突。那些小东西只是在走廊里被撞了一下;教室里,有人把学习用品拿到地上;有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因为长相等原因被起外号;有人弄脏了他的桌子...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被一些同学当成了大事,一定要问对错或者互相惩罚。所以轻则骂人,重则出拳。原因在于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服从中成长的。他们更关注自己,更少关注别人。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不会容忍别人的任何指令。他们觉得如果不那样“表现”出来,自己就是儒家,别人会更“欺负”自己。

我们可以原谅他们的年幼无知,但绝不能任其发展。我们必须给他们正面的教育。为此,可以开展以“赞美身边的人”“我要感谢……”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向学生传递学会感恩、宽容的理念;还可以在班里设立表扬栏,比如乐于助人、对人有礼貌、关心集体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在上面写上优秀学生的名字。渐渐的,他们学会发现别人的美,也不会过多的责怪别人。此外,还应引导学生遵循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一是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学会欣赏他人,为他人的进步感到高兴,及时送上真诚的祝贺;第二,千万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较,你就是自大。第三,要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的过错。

四、把握批评的尺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评价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美与丑,辨别善与恶,辨别是非,其中批评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明确批评的目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面对学生长出的“斜枝”,恨不得一下子“剪掉”,这极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老师批评他是为了改正错误,让他进步,而不是“雪上加霜”。让学生知道,只要他改正了,同学还是欢迎他的,老师还是喜欢他的。另外,对于一些看似很小的“小事”,他们认为没必要提的事情,就随便批评。这样的批评缺乏力度,学生不会放在心里,自然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该如何纠正?所以批评重在掌握尺度,不同时间、不同人、不同地点、不同事件,批评的力度是不一样的。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就要心中有数,在衡量学生时做到“荣辱忘义”。只有掌握了尺度,批评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犯错的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和欣赏老师的良苦用心。

第五,从另一个角度,在“杂草丛生”的心中播种希望

在教学中,遇到问题的学生很多。他们感到自卑和失落。他们无知,为所欲为。如果一味的教导、批评、教育,收效甚微,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不如换个角度换个心态,在他们过度生长的头脑里播下希望的种子。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即使是普通学生,在老师的充分自信和深情关怀鼓励下,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进步神速。老师要用爱给孩子播下希望。教育是一门艺术,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双“批判的眼睛”,一双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批判的眼睛”。老师应该是播种希望的人,给孩子更多的赞美和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

六、发挥同伴群体的作用,引导* * *进步。

一般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同伴群体中,但是同伴群体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社会性的逐渐发展,他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一方面,青少年需要在同龄人中寻找归属感和支持,以摆脱家庭和父母。同时,同伴关系也是他们寻求自我成长参照、获取各种新信息、获得沟通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同龄人认可的规范和标准,在某些方面心理上比长辈更重要。他们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理解和欣赏,开始建立自己固定的同伴网络关系。朋友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部分班集体没有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受到一小撮人不正确言论和意识的影响。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形成并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引导,使学生中的同伴群体积极发展。对于后进生,还可以发挥同伴群体的监督作用,从他们身上收集更多关于后进生的个人信息,为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督促群体成员共同进步。

七、帮助父母走出家庭教育的“盲区”

正所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积极与家庭合作,有助于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但是现在的家庭教育还是有很多“盲点”。比如其中一个“盲点”——父母说的越多,孩子听的越少。据相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青少年认为父母过于唠叨,难免会产生反感。可见,“唠叨”已经成为当今家长的通病。原因是父母太关心孩子,对孩子缺乏信任或者担心孩子听不懂自己说的话,所以反复说,劝诫,强调,但其实有很多话,父母只说一遍就会明白,反复说只会让孩子感到厌恶,教育结果会不好。当发现这种现象时,我们可以提醒家长克制自己,鼓励他们用互动对话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好地了解孩子。因此,除了加强学校教育,教师还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家校沟通信息,使教育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家长才能成为科学有效的教育力量。双管齐下,* * *有纪律,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

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不应该总是坚持“朽木不可雕也”,而应该用充满希望的眼神、热情的双手、期待的心情、巧妙的方法去雕琢他们稚嫩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