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
这次去考心理,最后一道作文题是。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教育的实践证明,人的个性,尤其是小学生的个性,是很有可塑性的。拥有一个好的性格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以后进入社会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快乐的人。因此,我们可以在学校教育中通过适当有效的教育来培养他们形成优秀的人格特质。关键词:教育塑造良好的性格。1.集体教育一个好的集体是磨炼和完善一个人的熔炉。一个人只有长期参与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有毅力的、值得骄傲的集体生活,他的性格才能得到培养,特别是对于有孤僻、冷漠人格倾向的孩子,群体的作用更为重要。1,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环境,陶冶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班级集体是个大染缸。要通过集体氛围来陶冶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首先要在班级中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我经常教育学生:“班集体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庭,我们每个同学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同学就是兄弟姐妹。我们应该团结互助,互相关心。”同时,我也充分发挥“表扬”的红旗作用,尽量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因为,我意识到,过多的批评学生,只会给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速“性格”变“坏”的过程,让教育弄巧成拙。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恩。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学会了战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学会了爱自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正义;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爱中,他就会知道这个世界是一个生活的好地方。孩子活在真诚中,就会活得心安理得。可见“儿童的个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集体主义不会破坏孩子的个性,但会影响教育的性质和内容。“小学生上学六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成长的。一个班集体的性质和特点,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六年的校园生活中,教师要为学生未来六十年的良好品格打下基础。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有些学生的性格问题,必须个别对待,个别辅导。我遇到过一些同学,性格孤僻古怪,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或发表意见;然而,下课后,我“精神抖擞”,到处跑。为了扭转这种不寻常的性格,我首先联系了班主任,了解同学们的性格特点和成因。然后,我开始尝试在课后和他们交谈,逐渐敲他们的“心弦”,让他们知道老师是真的关心学生。和这些同学接触一段时间后,他们开始吐露自己的“心声”:大部分同学都是因为答错问题被同学取笑了一阵子,然后就逐渐减少了在课堂上的发言。他们认为自己上课说话被同学取笑,不一定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成绩也不受影响。针对他们的看法,我告诉他们,这种做法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他们以后从事社会工作的个人素质。我还用报刊上突出的事例摆在他们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们从道理和事实上转变观点。3.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礼貌、谦虚、真诚。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是营造和谐民主班级氛围的重要措施。有些同学相处,经常以“粗话”相待,欺负弱小,也是班级气氛紧张的原因之一。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我经常用道德课来教育学生:首先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人,以“真”待人。要认识到“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自己肖像的镜子”(歌德),有礼貌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一个人爱的表现。其次,我们应该始终使用礼貌的语言以礼待人。比如“你好”、“谢谢”、“再见”、“不客气”、“没关系”、“对不起”、“见到你真高兴”、“需要帮忙吗”、“请帮我个忙好吗”、“不客气”...".第三,我们应该停止说不文明的话。要曝光说不文明语言和“污言秽语”的学生,互相纠正,让说不文明语言的丑恶现象在课内外消失。第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良好品格。目前独生子女的学生比较多。有些父母太宠孩子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什么都为孩子做。导致大多数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傲慢,依赖他人,缺乏独立精神。这种性格不适合21世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形势。“以人为本的管理”。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这学期,我实行了“体育课自主管理”的新机制。让体委这个“官”来轮流,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当家作主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参与管理中培养独立的品格和能力。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1,做好日常行为的常规教育,进行专项人格教育。良好的性格品质是通过日常的锻炼和交流培养出来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所以我很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天做起。比如:(1)利用课前预习管理进行自主自理教育。(2)利用班级学习管理开展自主竞赛教育。(3)利用课间纪律管理进行交往礼仪教育。(4)运用廉洁值日管理开展务实责任教育。(5)利用回归团队管理进行自律自控教育。2.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品格的自我教育。在管理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在努力解决管理矛盾的同时,本质上是对自己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而且每个学生参加一次轮岗管理后,都有意识地与后来轮岗的学生的管理表现进行比较,扬长避短。所以,这样,每个人都是在班级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塑造一些好的“* * *”和独特的“个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过程。第三,注重各种活动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活动是心理学的源泉,是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活动是性格发展的基础。体育活动、劳动等活动也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通过充分的准备和教育提前诱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比赛,培养运动员的勇气、坚定性、自制力和意志力,引导其他同学学会团结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培养荣誉感和集体主义。再比如学生参加劳动,通过合理的组织,锻炼他们的求真意识和责任感。又如班队举办的“我的个性是什么”主题活动,学生亲身参与对自我个性的了解和介绍,认识自己,加深与同学的交流,学习他人的优秀个性。举办丰富多彩的班级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合群、乐观大方、灵活应变、敢于创新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德育素材。各个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和内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发掘和发现它们,并及时有效地渗透和利用。比如《思想与生活》和《思想与社会》这两门课程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要充分利用,其教育功能是独特的。因此,教师应把“思想与生活”和“思想与社会”课程的教育功能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教育功能,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和政治常识放在首位。同样,“语文”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其他学科也蕴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应挖掘这些因素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素材,并运用于教学中。第五,重视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爱国守法、礼貌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公约。号召学生开展“与文明握手,告别陋习”、“红色学习”等主题活动。这种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德育活动,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强,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第六,提高教育者的德育水平,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学为人师,德高望重是楷模;教师完美的人格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和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的言谈举止、言行举止、仪容服饰、风度气质,甚至习惯都传递到学生的大脑中,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形象。教师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当然,塑造小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的方法还是很多的。作为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新德育观念,探索德育新途径,努力为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随着小康社会的和谐推进,日益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同学兴趣在于享受,所以习惯于攀比,荣辱观念模糊。面对新时期的不正之风,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作为学生的班主任,必须给学生指出一条明辨是非的界限,这就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教育实践中,我从社会层面最基础的教育入手,以学生基本理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