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院里有趣生活的名言

行知文学

行动是知识的开始。

陶行知

阳明先生说,“知是一行之始,是积压。”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应该是“知为一行之始,知为一行之成。”先从一个孩子说起吧。一开始他肯定是烫到手了才知道火是热的。直到他把手冻僵了,他才知道雪是冷的。直到吃了糖,他才知道糖是甜的。直到摸了石头,他才知道石头是硬的。晒了几次太阳后,他在厨房做饭。吃了几次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才知道抽象的甜。接触了几次铁、铜、木头,你才知道抽象的硬度。只有烫过手,冻过脸,你才能更好的理解寒热。吃了甘草再吃黄连,更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摸过石头后。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行是识的开始,识是行的成功”。富兰克林(2)放风筝知道电可以从天上引到地上。瓦特烧开水,看到蒸汽推动锅盖,就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伽利略将不同重量的球丢在比萨斜塔(3)上,他知道不同重量的球同时落地。在这些科学发明中,我们可以看到“线是知识的开端,而知识是”

《墨辩》(四)提出三种知识:一是知心知识,二是闻知知识,三是言知知识。熟悉的知识是亲身获得的,也就是从“旅行”中获得的。嗅觉知识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或是老师朋友传授的,或是书本传达的,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口语知识是推断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重视的知识只有嗅觉知识。这充其量只是根据我们所听到的推断出来的。我们用“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的来源,并不是否定我们所听到的,所说的,而是承认自己所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自己知道,自己说,才有效果。

我们以“三八主义”的发言为例。对一群没有机器厂工作经验的年轻人讲八小时工作的道理,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区别。不亲自了解他们,我们是无法真正得到的。如果他们中有一个人在上海棉纺厂工作过几天或一整天,他一定对八小时工作制运动的意义有亲切的了解。有人说,“要理解八小时工作,有必要那么辛苦地去那里。”小题大做不划算。“我觉得世界上最省钱的不是这种切身知识的获取。现代政治和经济问题都集中在这种生活上。从这种生活中获得的切身知识,无异于获得了控制政治经济问题的钥匙。

“熟悉知识”是理解“熟悉知识”的必要条件。这里再举一个例子,证明“讲知识”也要植根于“熟悉知识”。

夏洛克·福尔摩斯有一个奇怪的案例,鼻子是白色的。一个高利贷者被杀后,他房间的白墙上有一个血手印,大得出奇,从手腕到中指指尖有2英尺8英寸长。当长着白鼻子的福尔摩斯看到这个奇怪的手印时,他断定凶手没有手掌,而且与手套配件有关。基于这一推断,他查出住在手套店的科尔斯是这起案件的凶手,使用的武器是

由此可见,说知识根植于个人知识,可见“行是知的开始,知是行的成功。”

16年6月3日

[注释]

(1)本文是在1927年6月3日晓庄师专殷会上的讲话。第一段原载于《农村教育通讯》第2卷第1928 15期,题为《做是知之始,知是行之终》。

富兰克林翻译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科学家,避雷针发明者。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著名的比萨斜塔就位于此。

(4)墨辩之题,指《墨子》中《经》、《经说》上下篇。

⑤三八主义1886 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地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他们每天工作八小时,学习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小学,俗称“三八主义”。

创新教育

陶行知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今天的主题是创造教育。

什么是创造教育?我先解释一下“创造”这个词的含义。让我举两个例子。鲁滨逊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口渴难耐。白天他去海边徒手喝水,晚上却无能为力。偶尔,他在厨房的火炉旁看到像石头一样坚硬的烧焦的泥土。他认为松软的土壤在燃烧时会变得坚实坚硬,所以他把它做成三个瓶子。另外两个可以装水,这样他口渴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我们分析这件事,可以发现三点:他手里拿着水,在黑暗中喝,这是他的动作;也是他的行动,发现大火过后,土壤变得坚实坚硬;把泥土塑成瓶子是他的主意,希望它能像烧焦的泥土一样坚固。结果他的瓶子盛水的计划成功了,这就是新价值的产生。思想来自行动,新的价值来自思想。这就是创造的过程。这个例子就是“物质的创造”。再比如红楼梦里刘姥姥去大观园,贾母后来请了两条船。宝玉和他的姐妹们走在船后面。河内满是残破的荷叶,宝玉划得不够快,赶不上前一只船。宝玉大怒,正要铲尽残破的荷叶。薛宝钗道:“如今仆人们都很忙。让他们有空就把他们弄走!”林黛玉说:“我一生中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有一句就可以了。宝玉问是哪一个。"。黛玉道:“留荷叶听雨。宝玉见折了荷叶,甚有用,便不铲了。"。在这个例子中,船进入了荷叶中,这是动作;折断荷叶妨碍航行,这是行动;林黛玉提出李义山的诗,是思想;宝玉心中所恨的碎荷叶,变成了可爱的天然乐器,产生了新的价值。这种新观念的建立是一种“心理创造”。

我现在要谈谈行动,谈谈教育中的行动。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封闭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老师教死书,教死人,教死人;学生读死书,研究死书,研究死书。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教育。我们知道王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他说“知识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识的成功”。他的意思是你必须先用知识填满你的头脑,然后才能行动。所以大家都认为学校是学习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好像学校和社会是冷漠的。结果就是一群只知道不会做的书呆子。所以阳明先生的两句话很能代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现在我要把他的话翻个跟斗。翻个筋斗,不还是减吗?于是我叫他翻个筋斗,也就是说“知是知的开始,知是行的成功。”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不是以前人们告诉他的,是为了好玩。至于他妈跟他说火烧人,让孩子更清楚。所以,要有知识,就得从行动中去寻求。没有行动得到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有人告诉你它是白色的,它是黑色的。不行动就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如果你勇于行动,你将获得真正的知识。你从书中得到了什么,却告诉你别人得到了什么。这种知识的抄袭,并不是自己知识的贡献。只有会行动,才会有困难,只有思想解决了困难,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现在我将介绍杜威先生的《思维的反射》( Reflectria of Thinking)中的五个步骤:(1)感到困难;(二)审查的难度;(3)尝试解决;(4)选一个试试;(5)反复尝试,得出结论。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在“感觉困难”上加上“行动”。因为只有当它不起作用时,我们才会发现它的困难,并寻求解决它的方法,所以新的价值才会产生。所以我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想抱孙子,得先有老子和儿子。比如中国农民的耕作方式,几千年来改进了一点,剩下的都是常规,没有创造。还是有很多书虫,即使读了很多书,也创作不出书。所以,要创作,就必须在用脑的同时,用手做实验;当你用手的时候,你必须用大脑思考。动手动脑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双手和大脑都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孟子曰:“勤劳者治民,勤劳者治民。”这是孟子当时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这种传统思想已经引起了一场大地震,在那里逐渐崩塌。最近看了很多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感觉发明家都是用大脑指挥行动,用行动中的经验丰富头脑。中国所谓的。而工人不学习,不肯动脑。因此,他们一生都生活在这种传统习俗下。现在我们知道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发明家已经产生了。劳动教育和平民教育都时有耳闻。但情况一变,又加上了“反应”和“怀疑”,你就陷入了绝境。有很多有声望的教育界是畅通无阻的。

行动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应该让孩子们自由地做有趣的活动,发展他们的才能。至于我们这一代,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现在已经意识到自己成了半路出家的和尚。半路出家的和尚,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家。比如不吃鸦片的人一看到鸦片就恶心,吃了鸦片的人就放弃了。我天生就有行动的本能,但是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仆人和仁慈的母亲完成的。再久一点,我们去了一所小学学习,阎罗王式的老师坐在上面,不允许我们动。中学和大学的课程很枯燥,固定在那里,想动就动不了。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我们长期束缚的生活,但我们仍然无法回到我们行动的自然本能。但是行动教育要从小开始,因为孩子还没有失去行动的本能,幼儿是未来的小科学家。如果我们给孩子行动的自由,我相信在成千上万的孩子中,一定有一个孩子是天才,是创造者,是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是个很喜欢演戏的孩子。当时美国的教育和中国一样。小学老师禁止儿童活动。爱迪生违反了老师的指示,被扣上了“坏蛋”的帽子。不到三个月,爱迪生就被“坏人”的空气赶走了。爱迪生的母亲不相信。她觉得儿子不是“坏人”,“蛋”也不“坏”。她教他先在地窖里学化学,再学物理,最后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否则他的天才早就牺牲了。牛顿出生时,他像老鼠一样小,只有三磅重。当护士去请医生时,她不高兴地说:“当医生来的时候,像老鼠那么大的东西早就死了。”没想到,那个老鼠一样的东西,也就是后来的著名科学家,活到了八十多岁。据说牛顿年轻时并不聪明。

4月4日是世界儿童节,中华仁爱协会(三)让我创作四首儿歌:

(1)小盘古

我是小盘古,不怕吃苦。我想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看看我的双斧。

②小孙文

我是小孙文,我有革命精神。我要打倒帝国主义,像球一样滚。

(3)小牛顿

我是小牛顿,人们叫我笨蛋。我会用我的头脑去询问自然。

(4)小工

我是一个小工,我有两只手。我想建立一个富裕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富裕的个人。

我们应该推翻传统教育,同时提倡创造教育。他的方法是什么?我们知道在传统教育中,他们一个教室可以容纳四五十人。老师有多厉害,能全面提升各个层次的学生?所以教育方法上有错误。我们现在的方法是老师教大徒弟,大徒弟教小徒弟。上了几节课,王先生又发现了几个有才华的人。聪明的大徒弟。以后老师会专门教大徒弟,所以他的精神很容易推动他们,知识也很容易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大徒弟会把自己的本事教给小徒弟。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寻找知识,解释困难,并贡献他所获得的知识。王老师只是站在一旁,稍微指导一下。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是行动教育。只有采取行动,我们才能获得知识。有了知识才能创造,有了创造才能有热情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我曾经参观过一所由儿童开办的学校。我问他们:“你们教小孩子吗?”一个孩子回答说:“是的,但是有时候小孩子也会教小孩子。”我说,“。比我的意见更进一步。”现在中国传统教育下的知识分子根本看不起孩子,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工人。但是它们有多强大呢?你有能力赶走他吗?不可能!我们应该激励儿童、农民和工人,用许多人的力量来创造和拯救国家。我举个例子证明农民的实力不弱。从前我办了一所学校,我在学校旁边挖了一口井,给学校供水。有一年,村子附近的井水被抽干了,村民们就聚集在学校旁边的井里打水。后来因为水慌开了会。当时有人主张把井收回来自用。我没同意。我说:“我们学校是以社会为基础的,社交圈不应该被关在学校之外。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以后就很难推进农业和公共教育了。既然用水是公众的事,不如请公众一起解决。”所以我要求每个村庄派一名代表。没多少时间,礼堂里就挤满了代表们。我们老师自觉活在了孔明的位置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于是黄龙宝座主席推了一个13岁的孩子。我们简单谈了几个会场规则后,就正式开会了。那天的会议很精彩,很有力量。那时候说话最多最好的就是老婆婆了!好吧!我们来听一个老女人的大理论。她说人是要睡觉的,威尔斯也是。井不让它睡,它一辈子就没水吃了。于是一致决定,井要睡了。翌晨晚上7点到5点,不准叫醒井,违者修井罚款一元。老太太说完,另一个老太太也想站起来说话,第三个老太太拉住她的胳膊,不让她说话,说:“你刚才不是说了吗?”你认为他们不仅可以自治吗?所以当时会场上有很多演讲者,秩序还是井然有序的。他们讨论了很久,提出了几个方案:第二个是抽水的程序,第一个先来,最后一个后来,违者罚款五毛钱修井;三是再挖一口井,挖太平天国留下的废井。富人捐的多,穷人不捐,茶店豆腐店也捐的多。第四,奉天的刘君石侯被选为监察委员,负责罚款和调解纠纷。结果,没有一大笔钱被罚款,因为这是农民自动决定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遵守。你看农民多厉害,他们的话多公平有效。这种问题来了,少数人有可能做到吗?但在他们旁边,还需要孔明来指示,否则恐怕到现在。

其次,我想谈一谈:中国的教育组织现在还创建不起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是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他们认为学校是学习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他们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日军的炮弹已经在他们面前飞过了,还说读他的书还不够这种教育。其次,他们已经认为学校不能脱离社会,所以主张“学校社会化”。他们想把社会上的一切都请到学校来,所以他们里面什么都有:公安局,卫生局,市政厅。就像一个大缸,缸里抓鱼,养鱼。结果小鸟在笼子里住不下去了,死了。鱼不能住在鱼缸里死掉。所以,这种似是而非的教育是不自然的,是虚伪的,是无力的,不是创造的教育。什么是创造教育?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和“学校与社会合一”,两者很难认同。社会包含学校的意义,学校包含社会的意义。我们得先拆掉学校的围墙,才能和社会交流。是每个人心中的心墙。每个人都从以前的传统教育中改变了自己的感受和态度,解放了传统教育。其实这种教育只要他下定决心去做,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大夏大学附近有很多村子,村里的人都是邋遢的没文化的。如果把学校和村庄沟通起来,大学生负责创造新的村庄,村里的人都接受知识,形成热闹的生活。然后把中国所有的村庄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生活的中国。民力可以集中,国难也可以占卜。这样做了,一年就普及了教育,成功了。我们会从近到远,从小到大,培养孩子,农民,工人。这就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现在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但是。

现在我想说,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教育只能在生活中获得。教育来源于生活。虽然书也是求知的工具,但生活中处处都有工具,有教育。此外,一个人只有拥有整个人生,才能获得完整的教育。比如有个喜欢赌博的儿子,妈妈却悄悄训斥他。他看见他妈妈在他的窗口赌博,所以他去别的地方赌博。孩子过着赌博的生活,接受着赌博的教育,突然变成了赌博的人生。有个学校反对我“生活就是教育”的观点,我就去参观了他们学校,正好和吃饭时间吻合。他们的食物简直糟透了。他们请我去王老师那桌吃饭,我也愿意和学生一起吃。学生们的食物有多糟糕?碗面上只有几小片肉。当学生们不吃饭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目光锁定在了最大的一块上。吃完了,一碗饭还没吃完,饭却已经吃光了。这种贪吃的状态,无形中造成了食堂很多小军阀。这个学校不把吃饭的问题纳入教育范围。有很多学校。晚餐先生,我害怕我自己。请进来,让我们一起做吧!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还要学会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应该会做,而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我们应该会学习,从生活中学习,只知道怎么学不知道怎么做,所以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要会教,教是其位。我们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育,而不是平等行动的教育。

[注释]

(1)这是陶航在上海大夏大学讲课的记录。记录者是华·。原载于《教育建设》3月第五集,1933。

②李义山(812——约858)李商隐,唐代诗人。

旨在改善儿童保育的慈善机构中华慈善协会为朱而成立。

陶艺学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