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上课

“取长补短”说明了一个道理,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相互倾听。目的是让教师取长补短,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听课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上课不是目的。听课是获取和借鉴先进教育理念、经验和课堂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课,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优势和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听课也是广泛借鉴的最好机会,可以扬长避短,积累多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怎样才能听好课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课堂教学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人际交往,蕴含着科学,体现着艺术,俗话说“人生在世皆学问”。课堂看似普通,实则不一般,其中蕴含着许多教育规律和理念。教与学、说与练、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综合要求与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展现。从导师对课堂的掌握,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各种现象一一呈现在听者面前。成功是有前提的;失败是有原因的。听课者在课堂上解剖教学,眼中看“成功”与“失败”,心中析“为什么”,在思考“得”与“失”中探索教与学的真谛,只有深入课堂,教师才能不断地自我收获、借鉴、提高和“充电”。作为老师,要注意听课,学会听课。听课和做其他工作一样,要求注重实效,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勤记笔记,多思考。你要带着思考离开教室,记录下你对教室的感受。要逐步了解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学会挖掘教师课堂的优缺点,在一些感悟的基础上形成需要交流的合理建议,提高讲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不打无准备之仗,要听特点,抓本质,评水平。参与者需要认真准备,并注意一个程序:听前准备-课堂观察-听后反思。(1)听课者在准备听课之前,要关注授课者新讲授的内容,一旦了解,就要研究教材,设定目标,规划学习方法,设计教学方法,哪怕是在最后一刻磨刀霍霍。有备上课,就有投入,有自己的教学“期待”;带着自己的蓝图走进课堂,形成了“我教”和“别人教”的对比,有利于在观察中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辨别,思考教学的得失。老师们经常参加各种研讨会。研讨会期间,难免会听一些与研讨会主题密切相关的公开课。大部分教师因为浸淫基层教学工作,涉及“学术”,往往受限于“高原反应”。在参加研讨会之前,我们有必要尽一切可能了解与研讨会相关的学术理论,或者向人们请教,或者查找和复习我们积累的资料。提前学习相关理论,可以调整视觉方向,开阔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方便我们在听专题研讨、听课时,通过“兴奋点”一窥“门道”。如李吉林老师首创的“情境教学”,方法独特,自成体系。偶尔听她讲一讲,很难理解“情境教学”的真正含义。如果我们在听课前学习过她的专著《情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就能通过课堂上具体的“情境”,理解李吉林对儿童心理规律和学习语文规律的尊重和利用。(2)在课堂观察和倾听时,倾听者应全身心地投入,在密切关注课堂动态的同时,体验指导者的劳动和创造,评价指导者与学生之间“打交道”的艺术。听完一节课,不能光听。我们应该多看几遍关于课堂的电影,好好反思一下。反思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看听课记录,和授课老师交谈,比较几节“相互关联”的课,写一篇文章《听课心得》,或者干脆把别人教的课拿到自己的课上试一试...把别人的课当“教材”,细细咀嚼,往往会给你带来新的收益。课堂是复杂的,听者难免会注意到一件事而看不到另一件事。听后冷静反思,能挽回多少损失。即使上课没有“损失”,但即兴评价往往比不上课后的反思更深刻。在反思中,班级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问题中:“如果学生这样质疑我”,“为什么她的学生对上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他的课文如此感人”,“为什么他的作文评语如此有特色”...立足于课堂,我们可以把探索和思考的目光投射到别人备课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带着羡慕和遗憾去理解“我准备了一辈子这个课”。三、跨越局限虽然学科是分类的,有各自的个性,但在教学上是统一的,受同样的规律制约。如果步入多个学科,可以多角度看待课堂,了解教学的普遍规律。语文老师不妨听听这个班其他老师的教学情况。届时,语文课的“后进生”在数学课上表现活跃,在音乐课上表现出色,在体育课上轻松跳跃都是有可能的。这不仅能为我们改变语文中的“后进生”找到突破口,也能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跨学科讲座,还可以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获得启发,以提高自己的学科。美术课学生对“色”和“形”的浓厚兴趣,提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直观教学法;数学课的10分钟作业启发我们尝试公开练习中文和汉字。只有以谦虚的精神、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分享的空气去倾听、欣赏、分享,坚持经常欣赏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老师,及时询问授课老师的教学感受,倾听老师的点评,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其他老师点评,自己的教学水平必然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您正在浏览老小白在线提供的文章】

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