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第18课:写一篇三坊四巷的作文
-题字
天下着蒙蒙细雨,走在泥泞的路上,不禁有些阴郁:三车道七车道真的有那么好吗?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在这条似乎落伍的街上闲逛呢?怀疑和不理解充满了整个心灵。
雨不停地下着,撑着伞走着,雨水肆无忌惮的打在脸上。荒芜的道路承载着同学们的欢笑和我一个人的沉默——为什么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喜悦?拐了个弯,突然觉得眼前一亮。这条修复后的街道如此清新明亮。
穿过门洞,仿佛进入了时光走廊,我慢慢地走着,抬头看着挂在二楼房间窗户上的大红灯笼,迎着巷子拐角处竖起的铁丝杠铃;老字号的品牌被方方正正地摆放在那些仿古建筑的横梁上,斜眼看着对面的奶茶店。我仿佛看到,在两人目光对视的一瞬间,过去和现在的火花在天空闪耀;一个孩子,光着身子,蹒跚地走向“印刷书”的雕塑,伸出胖乎乎的小手,轻轻摸了摸,然后咯咯地笑。
雨越来越小了。我们沿着十几米宽的石板路,仔细看了右边的三个广场:一锦坊、文儒广场、广禄广场。左侧七巷:朗关巷、塔巷、黄翔、安民巷、公巷、吉皮巷、杨桥巷。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易筋坊的房子已经有252年的历史了。当时房子四周是80厘米厚的马鞍形风火墙。墙上的雕塑惟妙惟肖,一组“武冈嫦娥”,一组“张生红娘”,曾经让居住在这里的欧阳家族骄傲了很久。易筋坊还有一个著名景点——水榭戏台。碧水池塘上,微风细雨中,闽剧在这里飞扬。
不知不觉地,我站在文儒坊前,仔细听着,仿佛听到了100多年前那些大官大儒谈笑风生的脚步声,仿佛听到了100多年前那些学生大声朗读的声音,仿佛听到了“陈斩太子”的声音,仿佛看到了当年李鸿章在这里写对联。
光禄坊在20世纪30年代和吉皮巷一起变成了一条路,它的旧貌是现代高科技无法恢复的。于是带着些许失望,转身往回走。入口处的郎官巷是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住所。当时的住宅相当现代:大门两侧的山墙紧贴在侧墙上,凸显其立面的排场;走廊和栏杆上的图案也是民国时期流行的仿西方建筑图案。
出了三坊七巷左转。在这个最初被改造成道路的地方,仍然有两个名人的深深脚印。林觉民和谢婉莹,两个闪亮的名字,都来自杨桥路17号。在“山清水秀”与“红、紫、蓝、白、绿、黄城”之间,都渗透着谢家对其居所的热爱与赞美。这些都是冰心奶奶依恋的老房子和回忆。
也许是在这个喧嚣的大城市生活了太久,觉得很难找到那一方纯净的小土地;或许是沉浸在忙碌的生活中,似乎早已失去了对福州的热情,以至于没有发现,这条位于市中心的走廊,能让疲惫的人们重拾往日的悸动和陶醉。
它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连接着那些纯真的回忆和憧憬,在细雨中慢慢品味,慢慢回味。
三坊七巷,这个屹立在市中心的古建筑群,这个回荡着福州人几代人梦想的地方,我陶醉在这个时光走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