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解题后的评价和反思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解决数学问题后的评价和反思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当前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往往注重对解题的分析、判断和比较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而忽视解题后评价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意识。”因此,本文从分析当前数学教学中的现象入手,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探讨如何改革解题评价方式,树立学生的评价和反思意识,以供参考。
一,当前数学问题解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对学生解题后的评价一般有两种形式。上课校对题目,只听老师说:“这个问题举手!”你真聪明!”或者“如果这个问题是错的,请举手。怎么了?你现在明白了吗?“在实践课上尤其如此。课后练习打“√”或“×”批改。形式单一,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既不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在学习的较低阶段,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写完作业后由家长检查签字,助长了学生对学习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还要参与学习结果的评价。如果缺乏评价,那就是不完整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评价的机会,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并以此为依据来规范和优化学习过程。
二,改革评价方法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1,制定标准,进行初评。
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同时提出具体的评价标准,然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示例1。用两个三角形拼出度数不同的角,至少四个。
评价标准:答对一个☆即可,每增加一个角可得一个☆分。
例2。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1)小圆半径3cm,大圆半径8cm。
(2)学校文艺汇演,其中男生60人,女生75人。
评价标准:能提出1个问题并正确回答的为合格;能提出2个问题并正确回答,做得好;如果你能提出两个以上的问题并正确回答,每题多得一分。
学生自评后集体反馈,颁发作业奖。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评作业的习惯。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作业,学生做完之后都不能让家长做评价任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检查。学生要像老师一样一个一个批改作业,找出错误并改正,然后给出相应的分数。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但当老师经常用表扬、鼓励等方式以身作则,耐心指导自我评价的方法时,学生完成一道题后就会认真检查作业,或修改,或理直气壮地打“√”。这样的习惯可能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教师指导下的自评互评,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自己的过程。
2、批量操作,中期评估。
打“√”或“×”是判断作业对错的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但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错题,用“检查问题,好吗?”“这样做是否合理”和“再检查一遍”而不是“X”,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改正错误,而不是看到错题不加分析就重新计算。当你看到一个微妙的解决方案时,你可以用“太棒了”、“我想给你的解决方案加一个☆和“真的很好”来补充√。这些短评肯定了学生优秀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使用这种批改方式,可以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同时也可以和学生交流,从他们之前的评价中得到反馈。
3、应用档案袋,完善后评价。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评价和积累,交流和展示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主动评价的意识。这时,学生可以以“档案袋”的形式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把学生认为“最好”的作品放进档案袋,可以是对老师提出问题的最好回答;问题解决的最佳描述(描述问题解决的最佳过程);学生探索的关于数学思想的最佳照片、图表或概念图;也可以包括最好的作业(周、月、单元等。),最好考等。在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内,学生有自由选择和调整作品的权利。如果学习期是一个月,他可以每周整理学习情况,选择最好的作业,然后挑出最好的作品放入作品集;也可以先选择若干较好的作品放入作品集,再用较好的替换。档案袋评价的用途是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学生的成绩是基于对他们进步的持续检查,而不是对学生掌握内容的定期审核。在档案袋评价过程的每一步,学生都是创造、发展和评价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树立主动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意识,是后期评价带给学生的最大财富。
三。树立评价意识和培养反思意识的主要观点
1,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
学生解题后的评价无非就是这些:过程思维清晰,最终控制感强;流程没错,但最终管控意识不强(即没有检验);过程混乱,控制思维过程的能力弱。不可能查,也不会查。据了解,学生的解题评价意识普遍不强。一方面,责任心不强,数学能力弱,更多的是因为缺乏评价经验。教师应该在学习活动中渗透评价方法,增加学生体验评价过程的机会。
(1)树立“不确定性没有确定的方法”的意识
在应用题的分析中,很多老师喜欢把一道题放入某一类型中进行解释和评价,比如“这是一道总结了一个以上的应用题”“当我们看到‘按此计算’时,就知道这是一道归一化为一的应用题”。其实从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学生不会从类型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与其在评价中把应用题定性,不如多问几个:“看到这两个条件你会想到什么?”“这个问题你想知道哪两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发生在我教学中的一个例子。三年级学生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一个四年级的“旅行问题”:
两辆车同时从A和B相对离开。一辆车每小时行驶40公里,另一辆车每小时行驶48公里。他们在距离中点24公里的地方相遇。A和B之间有多少公里?
第一种解法:24÷(48-40)×(40+48)=264(公里)
检验:中点264÷2=132(公里)
(132+24)÷48=3(小时)...12(公里)
结论:与条件不符,答案错误。
调整:24(48-40)×2×(40+48)= 528(公里)
检查:中点528÷2=264(公里)
(264+24)÷48=6小时(264-24)÷40=6小时。
结论:符合要求,答案正确。
徐没有学过“行程问题”,也不知道“距离-速度=时间”的公式,但他用自己的解题评价法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学生对新问题的接触并不一定依赖于老师的帮助,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评价意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树立自我评价意识
解决问题后的评价通常通过自评、互评和其他评价来完成。这些评价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调整思维,解决问题。但如果结论需要别人提示,需要老师解释,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些学生过于依赖互评和别人的评价,导致出现老师讲解就会做,别人指点后就会做的现象,而想自己完成却无从下手,这样的学生平时往往缺乏“自我评价”的经验。因此,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在互评和他评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思考、感受、内化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更有“我有另一个解决方案!””“我的方法更好!”,“我想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评估是最有效的。
2.加强反思意识的培养。
反思是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我曾经和学生练习过这样一个问题:王大爷把2500元的年终奖存银行半年。以目前0.1.422%的利率计算,到期扣除20%利息税,他能得到多少利息?
大部分同学这样回答:2500×0.1422×6×(1-20)= 17.064(元)。
只有一个同学提出异议,小数点后第三位人民币不能交,近似值应该是17.06。学生时有接触此类话题,但类似的错误还是屡见不鲜。原因是学生缺乏反思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平时的教学中,解题时只注重思考方法,看步骤,算结果,不自觉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反思意识,既可以引导学生“再思考”,多问“为什么”,也可以从改变纠错方式入手。让学生先找到错误并做好标记,然后修改,准备一个改错本,把自己做错的题抄下来,写下正确答案和错误原因。从纠错本上,他们可以找到自己以前容易或经常犯的错误,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评价意识和反思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基本能力和创造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