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等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思考
对初等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思考1这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思考用哪个数字来代表半个月饼,到思考1/2以外的分数,在让学生自己猜测和想象的基础上,得到1/3、1/4、1/5等不同的分数。让学生将分数的意义从1/2扩展到1/3和1/4,既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被要求做两次操作。第一次,在将苹果和三角形的1/2分开后,学生们被要求画出矩形的1/2。第二遍是在理解分数的含义后,画圆或矩形的分数;通过对比学生画的分数,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的道理。
3、充分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分数的意义是三年级孩子很难理解的。本课通过分苹果的例子说明1/2的含义,然后学生可以自己举例说明1/2。学生们说梨子、桔子、长方形、正方形等等。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后,让他们看图,联想分数。比如他们看到一朵花就认为一片花瓣大概是花的1/6,看到一把伞就认为是每把伞的1/8,看到一张桌子就认为是1/2,1/3或者1/6,等等。
缺点:
1,这门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设计的知识点太多了,二分之一的意思,二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二分之一的理解都设计好了,但是二分之一的比较,二分之一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理解的不是很清楚。如果你把一半的理解放在第二课堂,这种安排可能会更好。
教学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开始打分应该有时间限制。如果学生准备的圆大小相同,就不会出现比较大的时候找不到对比图形的现象。正是因为两次动手操作时没有把握好时间,才没有完成后面两道思考性很强的题。
对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思考2。“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分数,比较分数的大小,从而知道如何将分数应用到生活中。但是因为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靠字面意思是无法很好掌握的,所以我在这节课上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片作为道具,结合白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数学知识。
通过六节新课和四节练习课,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1.因为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我可以通过让学生推导“半”来流畅地解释“半”的写法和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半”,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几个分数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比较同分子分数和同分母分数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学生分不清同分子分数和同分母分数的关系,造成概念上的混乱。我借助数形结合来教学,但离开图表后,学生概念模糊,错误率高
2.因为班里有些同学不太积极,我就在“说和写分数”、“比较大小”、“智力冲刺”等环节让同学们在群里交流,这样同学们就不怕自己尴尬,“保持沉默”了。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但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小插曲。一个群体中没有人能找到某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3.课堂效果虽好,但课后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新知识缺乏一个很好的消化过程,于是课堂容量增加,学习时间延长。
从以上问题,我认为:学习要有一定的过程,学生要学会边做边学。所以后期要给学生准备一些相应的复习资料,保证日常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思考3。教学设计:实现“心中有人”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心中有教材,也要心中有学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课程的设计中,我注重学习者的“初始状态”,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我在开篇就介绍了学生喜欢看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给悟空和八戒月饼,如何分才能让悟空和八戒都没问题,从而得出一个“平均分”。四个月饼好分,两个月饼好分。1月饼怎么分?每个人得到多少?用手势表示。当学生“山穷水尽”的时候,就会点燃探索的欲望,引发思考。
二、教学方法:要做到:“简单有效”
这一课我尝试了很多次,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认识“二分之一”时,利用月饼的实物图片在黑板上操作,加上老师的肢体语言、手语和有效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操作:将“二分之一”折叠起来,说出“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变“是”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代替了老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不一定有效率。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该做的时候就做”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也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主人,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从原来的“保姆式”到“放羊式”。我觉得老师应该及时有效的提示,解释,提问,因为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去组织和规范。当学生在他们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停滞不前时,我们教师应该在该采取行动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通过简单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上,也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对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思考4我的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说,让学生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讲座中,我让学生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对折,然后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是什么分数,让他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叠着画着,说了很多。我贴的时候太小,够不着。我把孩子一个个接起来,让他们贴。每次发现孩子说新乐谱,我都会夸一句:“你真聪明。”“你太厉害了!”虽然是普通的夸奖,但却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心。
在讲分数的名字时,我不会肤浅生硬地讲分数、分子和分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一开始,我们从中间切下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把刀代表平均分,用横线表示。姑且称之为分数线吧。平均分成两部分的“2”写在下面,叫做“分母”。这个半月饼是两个中的一个,上面写着。它与下面的分母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给它取什么名字?学生无辜的说:“叫芬儿。”“叫它姑娘吧。”我笑着对孩子说:“你想象力真好。长大后,你可能会创造一个新的数学公式,并把它叫做Fener和Fener。今天姑且称之为分子。你同意吗?”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了一点点智慧和创造力的火花。
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我说了一会儿话,不愿意让老师下课。依依不舍地停止教学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跟我说:“老师,你的教材不错。”“老师,我爱你!”这种带着真挚感情的孩子气的倾诉打动了我的心。单纯的感情是最美的,是孩子对老师的最高回报。我激动地说:“我也爱你们,孩子们。”我相信这些孩子永远不会忘记我。
什么是师生平等民主的讨论,什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兴趣的最佳方式?我从这一课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获取知识,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兴趣。爱是奉献的基础,博学是付出的源泉。把讲台让给学生,把更多学习和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成功和光明的未来。
对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思考5。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讲授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字概念的拓展,是学生对数字概念理解的质的飞跃。因为意义、读写方法、计算方法都有很大差异。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接受,也不容易一下子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阶段教的,这个单元只是“最初认识的一个分数”。认识分数是认识分数的第一个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第一课,对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的课程往往是从旧的知识中引入的。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切入点,而“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概念上。于是在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回答“如何在两个学生之间分四个月饼?每个学生要分多少块?”学生快速回答“平均分”,每个学生分2块,比较公平。然后我提出“两个学生怎么公平的分两个月饼,每个多少块?”同学们也很快答出了“平均分”,各1。然后我就趁热打铁问“1月饼我该怎么分给两个同学?各分多少块?”让学生感受到,当被分割的项数为非整数时,可以用一个新的数字——分数来表示,这就导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一半,也就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就引出了新课“分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操作“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感觉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一份作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数的形成过程,把原本复杂抽象的东西变得简单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习是主动的,感悟是深刻的。当我引导学生谈论他们的人生分数时,学生们的发言非常积极,准确,精彩,我不禁为他们鼓掌。当学生被要求在学习工具上表示分数时,他们充满了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表示1/7,1/12,1/24...而且他们对分数的意义有很好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提高每个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在分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运用分数,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习题的设计兼顾了全体学生和能力强的个别学生,所以我们安排拓展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运用旋转、推理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