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分析
穷了就想着改变,改变了就过去了。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其实道理很简单。做政治思想工作要与时俱进,各科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现在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做,但每个人都做不好的职业。每个人都能做到,因为汉语是母语,所有老师都有一定基础。如果缺少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参加,拿一本教材,准备几份备课资料,也能凑合。每个人都做不好,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生在正规班还是半路出家,效果都不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教学方式陈旧单一,不主动改变。
每个当老师的人都受过较高的教育,经历过很多中国老师。在他的脑海里,既有成功者留下的美好影像,也有失败者留下的痕迹。参加工作后,在农村义务教育体系这块不毛之地,接触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他们只能把过去脑海中的一些记忆当作珍宝,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篇文章都是“老三样”:认识生词、解生词、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理解文章主题、总结文章写作方法。一堂又一堂课,每天,一段时间,年复一年,教会了学生们很多东西。这种教学方式教不出文章的个性,教不出学生的个性,更可怕的是教不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笔者曾经和其他几个语文老师在农村中学听过一次教学观摩课。他们羡慕这里的教学方法、老师的激情、学生的专注、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私底下说,你回去应该试试。后来第三次见到那些农村同事,问怎么样了。他们不情愿,说回去试一试。后来又遇到那些农村同事,问怎么样了。他们不情愿,说了一些客观原因,说没办法,还是我外甥打灯笼——据我舅舅(老)说。
语文课冷门,老师都知道,但就是不主动改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处理。这样下去,语文课的路怎么可能一帆风顺?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保证?
二是知识老化,缺乏吸引力
大多数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既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也没有像样的阅览室,更谈不上接触先进时尚的网络信息。老师没有书读,没有资料查,没有证据考。八小时后,大多坐在一起聊天或参与“棋乐”。教师读书学习之风消退,进取精神荡然无存。教书育人只是求“饭吃”的手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责任感荡然无存。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这样的心态。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的兄弟姐妹讲述同样的知识和同样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儿子女儿听。曾经听同事讽刺一个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说他在理直气壮地给他的学生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学生举手说他知道这个故事。他爸爸告诉他的,他爸爸也是老师的学生。这个学生的行为让老师很尴尬。
乡村老师提着半桶水走上讲台,一节一节地用它滋养学生。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给这半桶水添加一点新的血液,注入一点新的活力,让他们的课堂生动起来。这样的课堂学生如何获取新鲜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教学繁琐,学习被动。
大多数老师不信任学生。他们把自己努力学习、深挖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生怕漏掉什么。一节课下来,老师写了几块黑板,学生把所有的书和笔记本都抄了下来。原本轻松愉快的美国文学鉴赏课让大家疲惫不堪。下课后,学生抄的东西都随风而去,不留痕迹,留下的只有疲惫和无聊。老师的作用本来就是“解惑”,而不是“填机”。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只为一时,授人以渔可解一世之需。”叶圣陶先生还精辟地论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所以,教师不是在全力教,而是在镜头里诱导。能使学生发挥才能,勤于练习,认识来源广泛,功力深厚,也是好老师。”古今大家的观点都是强调老师不能什么都做,只是教方法。
因此,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不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语文不是自然科学,不要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不变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才能收到效果,才会生动。
第四,只重视课堂,忽视课外。
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因素很多,课堂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常说某某出身书香门第,好像他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保证。为什么?因为他经常和有文化的人交流,他家的谈资和家里的藏书对他影响深远,提高了他的综合语言能力。即使他在课堂上表现不好,他的语文成绩也不会很差。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他们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向他们推荐一些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故事性强、思想品位高的作品,让他们把读书不是当作一种“学习”,而是当作一种娱乐,在娱乐中陶冶,在娱乐中提高语言能力。
古今中外,依靠课外阅读成就事业或培养优秀人才的例子比比皆是。高尔基在学校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训练,最终成为大师,靠的是自己广泛的阅读积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研究物理,但在业余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庄子。他说庄子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对他以后的事业很有帮助。当代教育专家魏书生,社会活动很多,耽误了很多课,但教学质量并没有落后,能超过同龄人很多,靠的就是读书。我曾经这样尝试过:我向学校建议,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各上一节课,设立班级图书角,放自己的书。我还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补充一到两本书。我把那些基础训练都放弃了,在早晚、放学后、周末还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看一到两本课外书。一开始领导很担心,同行也有抱怨,学生成绩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我顶住压力坚持下来了,然后效果就出现了。我带的班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学生其他科目都名列前茅。我们的感受是: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热情,教学效果不堪忧。陶渊明说,不想多读书,就要多读书,哪怕看不懂。今天不懂,多读点书,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知识就懂了。课外阅读是一种无形的积累,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变成学生的能力。
现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难也和环境有关。和城市相比,农村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少有像样的图书馆,也没有互联网,父母也没有这种意识。学生没有书读,也不能读,因为那是“无所事事”。解决这个矛盾需要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堪忧局面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既有期待社会进步和政府大量投入解决的“硬件”问题,也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软件”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中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