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情境
关键词:创设情境联系其实是符合认知兴趣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运算、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数学课堂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中也备受关注。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许多情境偏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引起学生的* * * *,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说老师有一个创设情境的误区,一味追求形式,注重热闹,课堂效果不理想。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下面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情景的创设要联系现实生活。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上,很多老师都能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然而,有些老师不假思索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乡村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么是逛商场,要么是逛公园,要么是去郊区。上课时,同学们面面相觑,对学习不感兴趣。老师们不知道他们创造的环境离农村孩子很远,他们不熟悉这些环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因此,作为农村教师,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着眼于农村生活,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愉快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第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在孩子眼里,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发现者和探索者。但由于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有限,无法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力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小学生无意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思维以形象为主。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有趣的、有意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学生认知的桥梁。比如,小学生好强,爱表现自己。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夺红旗、突破智力障碍等竞技场景,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很高。大三学生热闹枯燥的课堂教学,肯定会让他们感到累和枯燥,教学效果也不会好。面对初一的孩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游戏式的教学情境,把他们喜欢玩的游戏引入课堂,让他们在中学、在学校里玩,激发和吸引学生喜欢和愿意学习,让学生享受学习。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障碍,传播疑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水平出发,让他们发现数学问题,获取新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三,情境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科夫曾说:“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可能会成为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关键是教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才会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积极投入学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根据内容、目标和教学难点,精心选择最有效的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喜欢童话,课本上的很多主题图片都可以被“活”起来,编成儿童故事,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讲述出来,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是如此的有趣和吸引人。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自己喜欢的故事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学生自己也经历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觉得生活很有趣,数学很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