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钩概括了段落的意思。

金鱼钩总结如下:

第一段(第65,438+0和2段):

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年轻战友因病无法随大部队穿越草地,指导员派炊事班长来照顾我们。

第二段(第3-22段):

老班长吃了两袋青稞面后,想尽办法去钓鱼,给三个病人做了鲜鱼和野菜汤,自己却一条鱼都没吃。

第三段(第23-33段):

说到走到草地边上,老班长死了。

第4段(第34段):

说“我”,小心翼翼地保存老班长留下的钩子。

文字内容介绍和人物原型描述:

一.对案文内容的介绍

《金鱼钩》是小学课本上的一段文字,由杨旭(谈鲁·)所写,揭示了人物高尚的内心世界。编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老班长忠诚革命、勇于自我牺牲等高尚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这段文字生动感人,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举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揭示了他们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发展顺序叙述事情,表达了对老班长深深的怀念。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根布满红锈的鱼钩上,闪耀着灿烂的金光。”这句话的意思。

二、人物原型

1935 165438+10月,红二方面军解放黔西县,王余庆加入红军。在穿过草地时,王余庆想到了一个办法。部队给战士发缝衣针整理内务缝补衣服,弯成钩。没多久就钓到了两条半斤重的鱼。找枯枝,生火,用脸盆煮鱼汤。

鱼的香味吸引了同志们,给每个人一碗鱼汤。后来,战友们也学会了王余庆的捕鱼方法。解放后,老红军王余庆把珍藏多年、布满红锈的鱼钩送给了军博。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军博看到的金鱼钩,也就是课文《金鱼书》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