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1]。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被父母溺爱,养成了任性的性格,挫折能力差。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来应对升学。成绩差的孩子大多经常被冷落和批评,学习信心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学生知识匮乏,胆小怕事,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害怕困难。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1.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

1.1营造开放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坚持学生本位观,遵循民主教学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在课堂上发挥所长的机会,品尝成功的滋味,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场所。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如果学生非常亲近、喜欢一位老师,他们就会对老师的课非常感兴趣,深入而热情地学习本学科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研究精神。因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爱其师、信其教、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学生“大朋友”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交流思想,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创造畅所欲言、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放教学情境。老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比如“谁最聪明?”“谁最厉害?”“谁的回答比较好?”“谁能打败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坚持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1.2关心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

《学习的革命》中有一段话:“如果我们固执地透过唯一的滤镜去观察智慧的彩虹,那么许多头脑就会被视为缺乏光彩”[2]。美国著名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九种智能,但这九种智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存在,这就使得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谁在哪个方面更聪明,也就是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优秀。所以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机会,不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密切关注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帮助所有的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这对培养孩子的信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1.3空间给孩子说明理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他的身体,他的感官,他的头脑,他的个性,他的意志,他的知识和思想基础,他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机会,给孩子说出理由的空间。有一天下课,一个学生走过来跟我说,我班的王雨驰把班里用来绑拖把的竹竿弄坏了。我当时很生气,你知道,我花了很大力气准备的。我怒气冲冲地来到王雨池跟前,准备训斥他一顿。看到孩子委屈的眼神,我抑制住内心的愤怒,平静地说:“告诉我原因。”原来,在“记得金华双龙洞”的课上,为了帮助这些山区的孩子认识到从外洞到内洞的小、窄、险的多孔性,我因陋就简,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两张课桌并在一起当孔,用一块小黑板当船,让两个学生睡在“船”上,再让两个学生从“外面”当工人。我们班的王雨驰看到“工人”正在吃力地拉着“船”。他想到了他爸爸在家里玩的时候给他做的“球车”。他想:如果在小黑板下面放两根竹竿,可能更容易拉起来。于是下课后,他把课堂上用来绑拖把的竹竿折断,准备当“轮子”试一试,还不知道成功了。听完王宇驰的话,我的愤怒被他智慧的火花驱赶得无影无踪,惊喜和自豪涌上心头。我鼓励王宇驰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证明王宇驰的方法是对的。一个九岁的孩子,按照他平常的生活经验,能想到这么奇妙的办法。我不禁感到震惊。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关键时候训斥孩子。孩子犯错的时候,我冷静处理。我给孩子留了一个争辩的机会,让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让他们奇怪的思维发光。

2.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2.1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意志。

对学过的知识感到难学,或者认为自己不擅长,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负担。这种心态下,学习注定是不好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树立坚定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比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问题,让有余力的学生解决困难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老师说:“再想想,再看看,你能行!”如果你鼓励我,在作业批改上多写一些“进步”和“我相信你能学会”的评语。当发现学生有错误时,不要先在作业上打“X”,而是先打“-”号,改完错误再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点燃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进步热情。

同时,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还必须努力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桎梏,在课堂上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让学生查字典,解决一些单词、短语、句子、文章的问题,看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然后从反复阅读中回答自己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自觉地看书,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那些能说不能说但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每个人都能用手、用嘴、用眼、用脑。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对学习成功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转化为自学的动力,坚定自学的信心。

2.2培养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艺术来激发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机会,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1带着疑问引起兴趣

古人云:“学从思开始,思源于疑”。怀疑是所有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提高带着疑问思考的灵活性。他们要充分利用“变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揭示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物,这样他们的思维就会矛盾,意见就会产生分歧。这个时候,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置身于思考和探索的氛围中。教师的教学应尽可能将已知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各个可能的方向传播,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的战友邱》一文中,有同学问:“当时敌人投的燃烧弹爆炸时有烟。邱为什么不趁此机会翻身把自己身上的火扑灭?”通过提问,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无法触及隐藏在文本中的疑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隐藏的疑惑中提出问题,抛砖引玉,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教《鸟的天堂》最后一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读,但是读的时候,他们毫无疑问的就过去了。这时我启发学生提问:文中的两个“鸟的天堂”是一个意思吗?为什么一个《鸟的天堂》有报价,一个没有报价?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思维的波澜。

2.2.2寓教于乐。

对新知识感兴趣只是一小步。如何在求知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挖掘内在的“兴趣”。平时在学生的习题中,我经常发现学生把“辨析、论证、论证”混在一起。所以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谜语。谜语的内容有:辨析:“欣欣在树上放两根树枝,在里面放一个圆点把它分开。”(分离意味着区别。)辩论:“欣欣是两边都在说,站在两边来争论这件事。”一个论点的“论点”与言论有关,所以中间在文字旁边。)花瓣:“欣欣种了两个西瓜,西瓜先开花了。”“花瓣”这个词既指那片字,也指瓜瓣的意思。通过只有中间部分的“欣欣”的变化,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三个字的区别,这是引导学生寓教于乐的过程。这种做法一定会减少学生错别字的发生。这种学习方式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总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到主位,获得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

2.2.3结束延伸。

一首好诗,一部好小说,如一颗青橄榄,会让读者难忘,同样一堂好课,也会让学生难忘。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因为下课而中断,兴趣会引导他们进入求知的氛围。比如全文结尾,大家意犹未尽。我抓住孩子们非常关心凡卡命运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说出并写出凡卡的最终命运。这样,课堂的连续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今天,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空间,让我们能够积极参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全心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努力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的小天地。

参考资料:

自信是个体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俗话说,越自信,越成功。自信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它能化阻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勇敢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因此,如何让学生树立自信,到达成功的彼岸,是每个教师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第一,以鼓励为主,激发自信。

不管是哪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欣赏。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密切关注学生课内外的进步,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机会,尽可能地表扬每一个学生,用简洁中肯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班有个叫周的男生,阅读水平很差。有一次,我让他读《白杨》第五段。结果他反复读了一个短短十几个字的长句子,却没有读准。我看他紧张尴尬,就摸摸他的头,鼓励他说:“不错。老师觉得你比以前读得好多了,声音也挺大的。”课后可以多练习,下次课邀请你看。可以吗?”他兴奋地点点头。下节课,我又让他读了一遍,果然,他读得非常正确、流利。我又表扬了他。后来,男孩的阅读动机更加强烈,阅读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设定目标,产生自信

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注意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因人而异,设定适度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轻松实现既定目标,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

在一堂口语交际课《我的阅读生活》中,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不同的任务:我让一些平时能言善辩、语言能力很强的同学,不仅介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还要谈谈读后感;对于一些口语交际能力差的同学,我只要求他们说话声音大,态度自然大方,能够把题目和作者解释清楚,把从书中摘录的精彩句子读给大家听。当学生达到我预设的目标时,我会肯定他们。由于一个班对每个人的要求不同,学生们更容易完成任务,课堂气氛热烈和谐。

第三,认识自己,培养自信。

小学生的自信心往往是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人比自己矮,就会变得更加气馁。反而会造成骄傲自负的缺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发扬长处,努力弥补短处。这才是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正确态度,有利于自信的健康发展。

在一次作业课上写“我的同学”时,我让同学们互相谈谈他们所写对象的特点。当我发现大家都在挑班上几个成绩不好的“淘气鬼”的毛病时,我就引导他们说:“我相信这些同学听了大家的意见后会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是不要太挑剔,也不要夸别人好的地方!学生在为他们寻找优势。几个之前被批评低头不语的同学,这次都挺直了腰板。练习完成后,我加了一个小任务,写一个小练习《表扬自己》,同学们都很热情。

第四,创造环境,激发自信

自信是自我意识长期发展的结果,与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密切相关。在小学阶段,自我意识主要是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态度来决定的。作为语文老师,要结合课文多创造欣赏和信任学生的环境,不要对学生的表现说丧气话,更不要说挖苦话。

比如,在阅读课文时,我经常使用阅读竞赛,如个人竞赛、小组竞赛、师生竞赛等。,并让学生做“评委”,给别人的阅读打分、点评。除了指出他读书的错误,我还要找出他读书中别人可以借鉴的优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态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我也要求家长不要过分苛求,不要拿分数和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做比较,而要采取信任和欣赏的态度。

第五,创造机会,增强自信

“没有什么能像成功一样增加满足感,也没有什么能像成功一样激发进一步成功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自己成功的机会。学生将获得成功的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巨大动力。比如让写字有进步的学生把新单词写在黑板上,拿出他的作业本展示;每次练习后,选出优秀的学生练习,推荐给学校的“笋芽文学社”,进步作品在班里朗读,甚至张贴在“学习园地”;让读书好的同学起来当“小老师”,给大家做榜样阅读、引领阅读等等。让学生用行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要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把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放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