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和谐校园的文章

(1)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现代教育的新追求

和谐具有协调、和谐、合作的意义。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比如“和谐* * *经济”、“仁义富民”、“和为贵”,都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注解和阐释。和谐不是指完全的同一性,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三,所有社会制度和阶层之间的和谐;第四,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第五,整个国家与外界的和谐。在这五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的校园孕育和谐的人。因此,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

1.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 * *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

2.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和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让师生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效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三个特征

1.不再忘记学困生

以前社会对好学校的评价主要是看学校出了多少尖子生,看学校的升学率,这就让老师关注有潜力的尖子生。曾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教育专家在小学上了一节课后发现,整节课表面上很顺利,内容充实,效率很高,但学困生总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老师也很少考虑针对学困生的接受程度相应调整教学内容。教师教案中的抽象“学生”大多指尖子生,而不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无形中形成了教育不平等。和谐校园的评价机制能够兼顾学困生的发展能力,关爱弱势学生,实现差异化发展,把他们的发展作为一个校园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2.不再把教育过程当成目的。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学生问他的老师:“你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话题。这些题目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什么价值?”老师回答:“至少你可以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用。等有了孩子可以教他。”学生把学习本身当成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有点悲哀。和谐校园的本质是儿童的发展,它可以在两个方面促进儿童的最大化:一是学校发展的最大化,二是终身发展潜力的最大化。如果说和谐校园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最基础的一层是关爱学生,核心层是教学生做人,最外层是学习知识。

3.不再相信老师的绝对尊严。

千百年来,教的尊严是不变的原则,天地关系是永久的。这使得旧的师生关系相当不平等。在现代,师生冲突经常见诸报端。和谐校园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在于平等。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完全有能力培养大量的人才。我觉得开发人才的关键是不能过多的限制年轻人。七条限制,八条限制,都限制了人的积极性。如何产生人才?”今年4月,穆国光院士在原华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大学校长学生发表的演讲《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中提到,“现代社会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是良师益友,应该有交流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载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个人意志,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合作,教育不可能成功。只有互相学习,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师生关系就是导师。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为教育付费,教师从教学中获得收入。所以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教育者有义务为受教育者服务。因此,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积极的引导,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这是对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最好注解。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一)依法治校,建设稳定、合法、公平、有序的校园。

和谐校园首先是法治校园。依法办学,就是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稳定、合法、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桥梁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学生社团等良好做法。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管理组织,用和谐的理念和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发展。

3.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突出谋求发展、管理学校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做好群众工作和维护学校稳定的能力。学校要加强队伍建设,校长任人唯贤,率先垂范,迁就他人,淡化权力感,实行集中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

4.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作用,以师德建设为载体,突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团结、合作、守信、友爱、包容的新风。

5.坚持刚性的制度约束和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纯依靠“硬性”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坚持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将各项任务和要求与教师的态度、感受、兴趣和发展需要相结合,建立教师专业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评估方案等具有公平信念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围绕优秀教师评审、职称晋升、基本建设、财务收支等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完善和落实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制度,赋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教师与人民融为一体,增强主人翁意识,就会自觉地把自己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

(2)以德管理,建设宽松、协调、富有同情心和包容性的校园。

以德管理就是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深刻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的对象;我们应该把老师从琐事中解放出来。

因此,我们认为,要实现和谐,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管理,努力把最优质的资源用于人才队伍建设,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增强支持,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激励、监督和保障机制,构建宽松、协调、关爱、包容的和谐。

1.学校应以教师发展为重点,制定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我们应该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他们的客观差异,并对他们进行公平的规范。对知识渊博、水平高、喜欢发表不同意见或有小过错的教师,不求完美、不求全责备,在尊重人、激励人、关心人、发展人的前提下,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的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好、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营造民主积极的学术氛围。支持教师学历教育,分批选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给予教师快乐、发展、创新的空间,挖掘教师潜能,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同时,大力培养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精神和快乐的态度,开展“建设高尚职业道德,培育教育新风”和“增强责任感,做学校的主人”等活动,撰写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为校园的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2.教师要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心理要素等内在道德环境因素中探索内化发展的和谐关系,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和谐的人。弘扬正气,遵守规则和纪律。对人对事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倡导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维护规章制度正义行为的勇气。加强学习,提升自己。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优质教学打好基础。开拓创新,优质教学。坚持“学生第一,育人为本,培养人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细心、耐心、细心、热情,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提倡奉献、顾全大局、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尽心尽力,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坦诚友好;倡导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积极营造健康、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谐处理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下,构建爱学生的模式。

(三)以学生为本,建设文明,进步,创新,竞争的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乐园。

1.营造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树立“以学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重视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加强学校安保,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条例》,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物、设施安全管理办法》,耐心帮教“问题学生”,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咨询信箱,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安心学习生活。同时,教师要用健康的情感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相处,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营造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2.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如设计校徽、挂国旗、校训、班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老师寄语等;建设高标准的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生物公园、地理公园等。建立文学俱乐部、关爱俱乐部、英语角、校报、光荣榜、作业展等。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和各种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和校园网站;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农村、蹲点等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和创新创造顺畅、灵活、自由的时空,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自主管理构建和谐班集体。比如学生干部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套路,设立学生会、文明监督岗,开展“帮一帮”“牵手”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同学的监督之下,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己,在管理中调整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己,养成对他人的宽容和谦让,和谐对待自然和社会,形成友好、诚信、和谐的班级群体,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4.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学校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懂得探索和欣赏身边美好的事物;理解人与社会的和谐,遵循整个社会价值的和谐,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的和谐,上下之间的和谐,老少之间的和谐等。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懂得接受管理的过程,既是接受来自学校的管理和规范的结果,也是发展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求的结果。而且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他们也具备了自主、自决、自我选择、自我约束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生活困难、心理迷茫的同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服务同学,关爱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

总之,建设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参与和不懈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是现代教育的新追求!

参考资料:

1.和谐校园,浙江教育的新追求(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5年4月6日5438+08)

2.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郭范俊德《南华早报》2005年3月第3版15)

(2)构建和谐校园的命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为我们党提出了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如何建设。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和各种要素组成的。构建和谐社会,应从构建和谐的子系统和各种要素入手,使各部分中的所有要素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作为子系统的一个要素,如何理解和谐校园的内涵?工会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中能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