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
全书阅读呈现课程化趋势,既是回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外阅读总量(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为400万字)的有效举措,也是满足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具体途径。但由于教师自身阅读量、注意力和教学水平的限制,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在县乡学校并没有顺利开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来谈谈一些策略。
一、阅读前,激发兴趣。
阅读期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阅读前,教师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学生投入阅读的良好基础。
(一)阅读封面、目录,引出预测。该部编写的二年级教材第一册开始引导学生阅读全书,要求他们“读童话”,并列举了书籍——《小鲤鱼跃龙门》、《歪头木树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家》、《想飞的猫》,提示学生“读了这些书名,想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哪些奇遇吗?先猜猜,然后打开童话书,我们一起读。”然后通过泡泡语提醒学生“我每拿到一本书,都要看书皮找书名和作者。”“每次看完一本书,我都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起来,以免弄脏。”这个要求符合初学者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封面和目录,引发预测是第一步。
以《一只想飞的猫》为例。导读课上,我通过投影把封面投射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发现:“我们能从封面上获得什么信息?”明亮的图片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立即开始了他们的发现之旅。有的查出了书名,有的查出了作者和出版社,有的查出了是“美音版”的书,有的查出了封面上的图片和故事内容有关。在学生找出关键信息的同时,我介绍作者陈伯吹以引起学生对作者的敬佩,并借助图片引发预测:“大家猜一猜,在书中,书名和图片激发学生预测的热情,同时降低预测的难度。预测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正是那些千奇百怪的猜测引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了他们快速走进故事的期待。
每个人对一本书的阅读期待都有不同的触发点,有的是出于对作者的喜爱,有的是出于对书名的好奇,有的是来自有趣的故事情节。另外,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的兴趣触发点。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在阅读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成功打开一本书的基础。
(2)先看精彩文章,激发期待。把整本书读完,就是课外和课内的时间问题。课堂上老师的有效指导能给学生带来源源不断的阅读动力。以莉娜·福克斯的故事为例。这本书讲述了一只名叫莉娜的狐狸的一系列故事。故事构思奇妙,想象大胆,体现了莉娜的聪明。这本书的妙处不在于封面和书名,而在于故事。二年级课本第一册第八单元安排了两个故事,狐狸分奶酪和铁匠。学完后,我问学生:“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人说聪明,有人说狡猾。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我问:“你想多读一些关于狐狸的故事吗?”学生们自然对思考狐狸的形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拿出莉娜狐狸的故事,给他们读莉娜偷鱼的故事。学生们突然被狐狸假死,装上车,美餐一顿后,被脖子上戴条鱼逃跑的故事深深吸引,深有感触:狐狸好聪明!我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狐狸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你想看吗?此时向学生推荐整本书,并让学生浏览目录,通过有特色的故事话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事实证明,先读精彩的故事,是阅读整本书的一个常用而有用的策略。
第二,在阅读上,同步引导。
部里的教材特别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比如联系实际生活和语境理解单词的策略,抓住重点句子快速把握段落意思的策略,利用支架式整合内容的策略,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等等。课内学习,课外受益,这些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策略,只有不断的运用,才能真正内化。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和难点,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使阅读更顺利、更高效。
(一)识别困惑,沟通解决疑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些困惑。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和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然后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更顺利地阅读。以《莱娜·福克斯的故事》为例,这是一部由法国作家M.H吉罗(M.H. Giraud)写的,由一位中国作家改写的寓言。通过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交谈,我了解到大三学生读外国故事最大的障碍是口的名字,有些学生不懂“修道院”和“和尚”,于是我找时间选取了书中有代表性的名字集中展示,告诉学生认识外国人。在拼音的帮助下,读几遍读音,然后带领学生读名字,介绍“修道院”和“和尚”的含义,并在读的过程中随机回答其他谜题。
这种拼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2)用图表呈现阅读趋势。阅读过程中的同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掌握阅读的实时动态,图表是阅读反馈的有效手段。
1.用图表掌握阅读进度。图表的样式和填写图表的周期并不固定。可以每天填一次,也可以一周填两次,主要是掌握学生阅读的第一手资料。如下图所示:
2、用图表了解阅读深度。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本书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借助图表了解学生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也是阅读中同步监控反馈的一种方式。下表:
(3)留下痕迹,为后期反馈打下基础。阅读过程中的圈标也是需要培养的阅读策略之一。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画圈的符号,好的单词和句子用什么符号,提问用什么符号,如何标注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等等。通过优秀的批注展示,让学生相互影响,逐步培养学生的批注意识。阅读标记可以为后期的阅读反馈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读后感,交流反馈。
阅读后的交流和反馈有多种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帮助学生将所读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的成就感,给他们继续阅读的动力。
(一)阅读反馈卡,让阅读丰富多彩。制作阅读卡片改变了传统的抽象形式。在剪画一幅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调动了自己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积极性。所以我经常让学生看完一本书后做一张读书卡。卡片上的内容可以是书的大纲,也可以是自己的阅读理解,卡片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大的创作自由。下面是一年级学生做的读书卡。字体还不成熟,卡片充满童趣,但毕竟记录了一个孩子快乐的读书之旅。
(2)读书分享会,让读书声和读书情并存。学生读完一本书,可以把最有趣、最感动、最喜欢的段落,漂亮地读给大家听。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再次碰撞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之间思想交流的载体,阅读是教师进入学生阅读世界的一把钥匙。举办一场好的阅读分享会,可以给学生注入一股清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激起巨大的愉悦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动力。
(3)搭建阅读支架,浓缩阅读精华。在读写活动中运用提纲法,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宝贵传统经验之一。因为“大纲”比较抽象,所以现在人们称之为脚手架。支架是处理大量信息的重要能力,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和社会发展形式。所以,我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并直观呈现的能力。
以最近要求学生阅读的《小狗的小房子》这本书为例。我逐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脚手架的形式之一)来梳理从帮助到发布的故事内容。下图是我给学生的演示。
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不容易接受空洞的理论,但模仿模仿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然还有各种形式的脚手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个性化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多种形式反馈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人。
整本书阅读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上只是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和尝试。也许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们会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但无论如何,作为新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哪怕是简单的,哪怕是很少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