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温儒敏

1.约有40%的课文被替换,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全国中小学统一语文教材从何而来,文言文比重大幅提高?2017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采用全新的“部分编辑版”(教育部直接编)。

作为教育改革的标志性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结束。据了解,本次“部颁版”约有40%的教材进行了更换,文言文比重大幅提高。

对比之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共有124篇古诗词/文章,占全部课文的30%。初三,古诗词/散文总篇数增加到124,占全部课文的51.7%。

这是白话文兴起一百多年以来,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有了这个规定,首先会受到影响的是学校教学——不仅要面对40%的新教学内容,而且教材中还有一项几乎是专门为教学设计的,那就是教学中要实行名著导读。

对此,主编温如敏解释说,“这是鉴于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端。”

2.温如敏个人简历为1964-1970,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1970-1978在广东省韶关地委办公室做秘书,期间在厂矿和农村基层工作。1978 10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尧尧先生攻读研究生,并于19810通过论文《鲁迅早期美学思想与厨白村》,获得硕士学位。

1981 7月留校任教。1984-1987在职攻读博士,1987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演变。

1985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者。1987聘请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92聘请教授,1996聘请博士生导师。

1994-1995是高丽大学的客座教授。1997年7月-1999年7月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兼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6-2000)。

65438+1999年7月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至2008年7月)。2000年起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2003年,他是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的客座教授。2004年起任北京大学中国教育研究所所长。

2006年起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主编。2004-2065 438+00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成员。

2008年,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同年获得北大方正奖特等奖。

2003年起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2007-2065 438+00任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

2007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国培”项目中国学科首席专家。2010至今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1 9月受聘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2012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3.新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变化?1.命题会更加科学,更加注重考查能力。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分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中国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如何设置合适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什么样的题型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会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变化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会大大扩大。

目前全国试卷和省卷很多命题都是依靠题库,但是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面太窄,无法支撑高考语文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充。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一个问题是,所依赖的材料以文学性为主,即“文学性”太多。这当然也受制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情况。

事实上,近年来,一些省市已经注意到了中国高考的这种偏向,并逐渐拓宽了命题的材料来源。

比如2013的全国卷和部分地方卷,命题材料的覆盖面比以前广了很多,包括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估计这也将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三,更加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是中国高考多年的软肋,现在越来越被质疑。

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不连续文本”材料的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公务员的“应聘”,看重的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可以看出,命题人开始关注理性考察这个方向的努力。

现在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和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引导和提高。

变化4。有意识地审视阅读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和阅读品味。

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问题是“千人一面”:只重视精读和精读,重视做题,读书很少,学了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全书,是有针对性的。

近年来,一些省市开始重视阅读的调查,甚至围绕课外阅读的调查来设计试题。

变化5。作文改革要更接近理性。

众所周知,作文评价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像数学那样精确。作文分值过大,会增加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温如敏看来,高考作文未来仍会保持60 -70分的分数。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设计一篇60分的大作文,加上一篇15到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是有分工的。

现在的一些高考作文题目太“文艺”,太“小清新”。他认为,未来的高考作文题目应该更接近理性。

现在不夸张的说,中学作文教学已经全线崩溃,都是针对考试的集合训练,都是针对考试的集合训练。几乎人人喊打,人人参与。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要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加强思辨,摒弃结构、相互作用、模式化、文采腔。

另外,现在的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所有考题后再写,往往剩下的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结束。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两个时段,一个是考除作文以外的其他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再考作文,以保证作文有充足的时间。温如敏认为这个建议很有道理,可以一试。

变化6。文言文命题改革不满足于“通读”

因为现在对“传统”的强调,很多人预测文言文的“地位”会飙升,在高考语文改革中的分量会增加。

现在高考语文(不含作文)文言文的分值普遍达到了40%以上,这个比例不应该再提高了。原因很清楚。现代社会仍然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况且文言文因为擅长“拿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赋予了一半以上的精力。如果高考文言文多给分,会加剧语文教学不平衡的局面。我觉得高考语文命题会考虑这种情况。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加,虚词的智性考查会相应减少。文言文命题应该更多的与现代生活相关,有更多的文化含义。

4.“假文”是不是假的,不是历史教科书。不要臆测。“据说网上很多孩子用的语文课本都是错的。这不是误导吗?”北京海淀区一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老胡气愤地说。

近日,一篇题为《校长生气了!有多少假课文是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老胡所在的家长群也热闹起来。在这篇网络热帖中,列举了很多小学语文教材的具体错误。比如二年级某版本教材中的文字“爱迪生救妈妈”,“教材和老师的教学参考都没有注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而且据史料记载,爱迪生小时候并没有做过阑尾炎手术,文中描述的内容根本不存在。再比如,五年级上册的一个版本《地震中的父子》,讲的是一个父亲去学校帮助儿子和同学的故事。但根据几位中国老师的考证,洛杉矶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4: 31。凌晨学校怎么会有学生?其实,不仅仅是这个“假课文”帖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处改动,比如某个作家作品的更换、数量的增减、某一类课文标题的更改,都能引起公众的热议。

一轮轮热议的背后是大众对语文教育的关注,也表达了大众对高质量语文教材的期待。那么,网上这些“假文”到底是不是真的假的呢?为什么会有有争议的文字?公众该如何看待语文教材的变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试图给出一个更理性的视角。

语文不是历史教科书,可以批判,但不要臆测。“这种对语文教材的批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

几年前,有人爆料某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30多处错误,甚至将出版社告上法庭。温如民教授找材料进行研究,发现所谓的30多处错误,大部分都是夸大其词,或者是举报人自己搞错了。真正出错的只有五六处,大部分是编辑错误,比如标点不全,个别错别字,没有校对。

对于“假文”的《爱迪生救妈妈》,一个不到500字的小故事,据说爱迪生7岁的时候,妈妈得了阑尾炎,很急。医生想在家里做手术,但房间里的光线太暗,帮不上忙。爱迪生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聚集起来,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保住了母亲。

网上吐槽者说,看了几本爱迪生的传记都没有这个事情的记载,有人“考证”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做的,而爱迪生7岁的时候是1854,不可能有这样的手术。“其实,短篇小说《爱迪生救妈妈》并不是‘杜撰’,而是一个故事。”

温如敏介绍,1940年在美国拍摄的电影《少年汤姆·爱迪生》中有爱迪生救母亲的情节。在入选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之前,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版)第五册第九课已经选了一篇题为《爱迪生的少年时代》的课文,其中爱迪生救了他的母亲。

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写的。当然,这并不能证明爱迪生小时候一定救过妈妈。

“短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些想象和虚构,也是允许的。”温如民说。

“语文不是历史。”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说,“其实语文文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写实风格,一种是虚拟文学。”

现在这个问题不像是在讨论“真”与“假”,而是借机发泄我的情绪。“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拿来炒作。”

温如民说。"我们无法编写一本完美的教科书。"

北京市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连中国老师说:“如果我们发现有不对的地方,我们会改变它。”但文中有些内容可能涉及历史深处的东西,有些问题可能涉及的不仅仅是语文一门学科。

要不要改,怎么改,不是网上一个帖子就能决定的,而是需要专业机构和权威专家经过反复谨慎的考证。但也有专家指出,如果教材中的选文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应该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

名人故事的“虚构”也要有所限制,最好有一些相关史料作为依据。名人的性格、情绪等心理特征要与传承人的性格特征相一致。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因为接触的信息量大,眼界够宽,“选文的时候,不仅要查价值观,还要查事实。”

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余党旭说,孩子把正确的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支持这个正确概念的事实是假的,就会怀疑这个概念本身的正确性。在余党旭看来,人们对语文课“错误”的容忍度较低,也与人们长期以来认为教材是榜样、是标杆的观念有关。

所以有人会说:优秀的文章那么多,为什么不选呢?“其实教材首先是为教学服务的。”余党旭说。

比如鲁迅的一篇文章的增减,都会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而选教材的人更多考虑的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这可能只是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更合适。“两年前甚至有人说鲁迅被踢出了语文课本。

这是一个误解。温如敏说,其实课程改革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原高中三学年必修课改为1.75学年,选修课占1.25学年。

必修课总课时少,自然要调整课文数量。

5.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大撤退看新教材主编怎么说。《汉语新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28日回应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说,新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还是保留了一定的比例,并没有“大撤退”。

教育部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将于9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将于今年9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

据介绍,新编写的语文教材是结合“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进行编排的。“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文选的思想性,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以文化育人。

此外,新编写的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数量。小学古诗129首,初中诗选132首。

“这包括文言文和古诗,以及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从课文数量来看,小学增长幅度比较大,达到30%,初中基本和以前持平。”

温如敏说,增加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的需要。“小学阶段的孩子记忆力最好,有些文言文可能他们理解不太好,但要让他们多读多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此外,温如民回应称,近年来并不存在“鲁迅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上大退”的说法。

他透露,语文新教材中,小学选了2部鲁迅作品,包括《少年润土》,初中选了6部鲁迅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与以前的教材相当。

温如敏说,过去十几年来,教材的结构一直在变化。比如高中,1.75学年是必修,1.25学年是选修。必修课整体减少了,鲁迅作品也相应减少,一部分放在选修课里。在新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比例。

教育是根本,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国家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