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区打浦桥街在哪里?

从“毛镝租赁”第一地块崛起的打浦桥片区,位于卢湾区中部,横跨徐家汇路和肇嘉浜路两侧,地理面积1.59平方公里,占整体面积的19.8%。截至2007年底,辖区常住人口6.38万人,人口密度为40654.38+00人/平方公里。打浦桥地区的发展是上海十年巨变的一个缩影。上海著名的“夏之角”,如今已成为上海耀眼的中高档住宅区,区域商业中心之一,餐饮休闲区。

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位于南塘浜路103号。2001竣工的多功能办公楼高7层,使用面积2760平方米。一楼是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楼是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法律咨询和司法接待,设立人民调解法庭。三楼是会议室,用于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和社区工作协调会,对居民区开放,作为协调会、听证会、评议室的场所。四至七层为办公区。

昨天在打浦桥:

从1914,以徐家汇路为界,该地块属于法租界和中国界。解放前夕,一些穷人聚集在原华边界,窝棚散落成碎片。赵家浜、日晖港污染严重,环境脏乱。1954修建肇嘉浜路,1956开始建设打浦桥商业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方面的改造步伐加快,上海活性炭厂等一批污染严重的工厂相继迁出。为加快打浦桥片区改造,将1992 1斜三地块一期19890平方米租赁给海华有限公司,成为中心城区首宗毛租土地。65438年10月25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同志视察协三基地,召开住宅建设现场会。从此,我们走上了一条引进外资加速上海旧区改造的新路,拉开了打浦桥地区建设的序幕:

1992 10月90年代被称为“龙须沟”的日晖港综合治理工程于1993年12月开工并竣工。

1993 11.00区自筹搬迁资金,徐家汇路拓宽工程开工。

1994 165438+10月卢湾体育馆开工,1996 65438+2月竣工。

3月,1995,上海最大的棚户区之一大浦路53弄改造开工。

1996年6月打浦路拓宽工程开工。同年,大埔桥头农贸市场被拆除,开辟了新的绿地。

今天在打浦桥:

截至2007年底,打浦桥地区商业面积达到47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2.3%。已建成金玉兰广场、广发大厦、花轮大厦、宝鼎大厦、海兴广场、花园大厦等26座商业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占整体面积的25.5%。商业网点面积14万平方米,占全区商业网点面积的14.438+0%。打浦桥地区的地方企业税收近年来发展很快。

2007年,打浦桥街道引进企业实现地方税收2.08亿元,同比增长64%。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地区有900多栋商务楼。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10多家金融证券机构聚集在徐家汇路沿线。郭川浪漫、丰收日、田甜渔港、和记黄埔、避风塘等48家特色餐饮企业入驻其中。十年来,先后建成海华苑、海丽华苑、田甜苑、大通苑、福星嘉园、回龙新城等24栋现代高层住宅,占地面积1130000平方米,占全区高层住宅的44.6%,是我区优质住宅最集中的区域。

“九五”期间,打浦桥区投入社会事业资金4亿多元,建成了卢湾体育馆、卢湾网球馆、文化中心、工人俱乐部,改建了卢湾高级中学、李惠里中学、海华小学、瑞金医院分院,竣工面积约8万平方米。已成为我区重点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和教育区之一。第八届全运会篮球等重要赛事都在这里举行。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窗口,该市首家市民求助中心于5月建成,1997,24小时为社区房屋排忧解难。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收到了8万多人的帮助。据不定期抽样调查,答复率和群众满意率均为100%,解决率为98.5%。

打浦桥的明天:

总体目标:以人为本,依托土地资源开发,从2001至2010,以旧建筑改造和工厂搬迁为重点,力争完成区域内7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促进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形成和功能发展,完善商业经营、休闲服务和现代居住三大功能,发挥南北桥梁和纽带作用。有两个具体目标:

首先是建设区域商务中心。到2010年,区域商业网点达到28万平方米,经营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商场或购物休闲中心达到2-3个,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服务、旅游、商务等综合功能的商业中心达到2-3个。实施亮化工程,十五期间率先完成徐家汇路沿线亮化建设。

二是建设现代居住公园。到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平方米,住房成套率100%;新增园林绿化面积1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8.2%,社区教育、医疗、体育、福利设施齐全,居住条件达到现代化水平。建设社区邻里中心,完善社区服务,发展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家庭医疗、社区卫生、娱乐等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光纤宽带网络进楼宇、光纤宽带进社区入户,形成智能楼宇、智能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