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小学纸
第一步:原料分离是将原料在碱性溶液中脱胶,通过浸泡或蒸煮的方式分散成纤维。
第二步:打浆,即对纤维进行切割和捣打,使纤维成帚状,从而成浆。
第三部分:造纸,即将纸浆通过渗水制成浆料,然后用捞纸机(垫)将纸浆捞上来,使纸浆在捞纸机上交织成薄湿纸。
第四部分:烘干,就是把湿纸烘干或晒干,拿下来就成了纸。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保持不变。即使到了现代,在湿法造纸的生产中,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的造纸方法仍然没有根本的区别。
延伸资料历史上关于汉代造纸技术的文献很少,很难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但只能作为参考。一般来说,造纸技术有很多环节,必然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绝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造纸术早期,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以麻纤维为主,品种以苎麻、大麻为主。据说中国的棉花是东汉初与佛教同时从印度传入的,后来用于纺织。当时用的树皮主要是檀香和构树。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年,中国就已经有了纸。
最初的纸是用大麻纤维或大麻织物制成的。由于造纸尚处于初级阶段,工艺简单,制成的纸张质地粗糙,纤维束松散多,表面不光滑,不适合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百度百科-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