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变化,要求课堂教学在课程管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方法、课堂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发生质的变化。数学教学新大纲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把问题留给学生。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不成功的,这是新时代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说:“创作始于问题。有问题才能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找到独立的思路。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一定没有没有问题的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出“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学生学习数学不能只听老师讲,“提问”也不能简单理解为老师向学生提问,老师扮演的是影射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让位,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力和好奇心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难题,引导他们勇敢地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性差异。我们应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组成部分。健康1: 1+3等于4。生2: 1+4等于5。学生3:我知道,老师:分别等于6,7,8。老师:学生们同意吗?生:我同意!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加法运算写下来,以后考考大家!.....学生背诵,当学生背诵一段时间后,老师说计算结果,点名回答,对的肯定,错的点名纠正。我认为:学生答完标准答案后,老师应该问“为什么?“你怎么看?”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给学生留下表达数学思维过程的机会。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其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同化和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利用已有的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受新的概念和方法。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在提问中注重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是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在老师微妙的提问中,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心里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也渴望知识,积极参与。教师经常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千千问题”。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因为他不仅会给答题的学生带来训练思维的好处,还会培养其他学生的问题意识。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当学生感到舒服时,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考,敢于质疑。我们老师要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用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用爱心和耐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心,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角色距离,建立友谊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我们老师也要允许学生质疑“错误”,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其次,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创造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努力吸引学生对数学问题情境的注意,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问“为什么?这是什么?怎么样?”比如在讲授“商业不变性定律”之前,可以给学生讲孙悟空用这个定律给贪吃的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是孙悟空更聪明,还是小猴子更聪明?课前给学生讲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孙悟空为什么要这样分?它使用什么规则?这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有趣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解决和掌握新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自身的恐惧,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敢于提问。第三,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问”问题。1,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疑难问题,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具有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积极思维,学会提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比如在讲授“角度的测量”这门课的时候,在认识量角器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两个半圆形的刻度?”“内外秤有什么用?”“只用一个秤测量比用两个秤方便吗?”“为什么要有一个中心点?”等等,同学们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要创造条件,提供提问的机会。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理解知识,产生各种疑惑,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和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2.教师要对提出的好问题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好。比如在讲解除数为两位数的笔式除法中的例3和例4时,学生们理解的是,试商要先求除数的约数,用约数(即近似整数十)试商更快。针对这种方法,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除数是25或者26呢?没有类似的整数,怎么才能试着协商快一点?我听完之后,马上肯定这个问题问得好,并说明这是下两节要解决的问题。这位同学现在想到了,说明他很爱思考,思维比较超前。他称赞这位同学不仅理解和掌握了老师讲的内容,而且思维积极,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这说明他学习积极,思维敏捷,能够举一反三。我希望他的同学能向他学习。只要我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我就肯定它,并分析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地方,逐步引导学生提问。3.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产生问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诱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或者对已有结论进行对比分析,独立总结,提出一般性问题;或者通过观察、类比、想象等。,提出推测性的问题;或者对基本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发散性思考,提出延伸性问题;或者针对概念、性质等的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反驳性问题;或者对一些不对称、不和谐、不完整、不一致的因素提出完善的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如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以及内在联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发散思维。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让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想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头脑,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有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