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的名人都有哪些?
赵(1849-1900),万州区天城镇人,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历任翰林编辑、湖北省知府、阅读教学讲师、住校日常讲师。光绪二十五年(1899),卒年52岁。
为官员清理经典。
赵65岁进士,438+07,28岁举人,34岁进士,国子监编修。后来,他移居日本,在国子监攻读学士学位。他在担任湖北知府期间,清官清廉,整理古籍,广泛收集楚人典籍印刷的湖北丛书,315卷,320万字,成为晚清湖北文史巨著。有人说“张之洞督学后,唯召公一人”。清末,民间刻书蔚然成风。
赵写道:“让我们开阔眼界,看看汉江的波涛,欣赏一下仙山的美景;评论人的话,有武侯经济和工信部的文章。“有一种评论:极清而不腐,其不腐,恐怕就在于离开尘嚣,清理心灵。忘年交于山河,成诗于风月,千古风流只是一篇文章。
提倡实学,建设书院。
赵提倡实学,创办书院。京新书院是张之洞在湖北学政治时创办的。1891年(光绪十七年),原湖北学生赵捐资将京新书院迁回学部(今武汉警校)右宿舍,改名京新精舍,章程保留。在此期间,赵刻苦学习,在京社培养了一大批高材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1902年,清廷下令将书院改为学堂,京新精舍、江汉书院改为勤学学堂。
爱诗攻书法。
赵一生热爱诗词和书法,并最终成为名人。《中国艺术家词典》评价召公的书法,颇有古证之功。万州郊区至今仍有著名的赵纪念碑。太白岩石刻中有赵摩崖石刻《诗谜碑》和《鹤庆下凡》。赵写的书名《白崖书院》,里面所有的人都嫉妒被打败,一生孤独忠厚,暗自思忖着石头可以力挽狂澜,拯救风华;“即使缺人相助,也会颜面扫地,长生不老,由小人知玉成为君子。”
光绪四年,赵和周撰《鹤庆大仙下凡记》,反映了浓厚的道教活动特点和浓厚的道教思想。“聚仙上帝,回万里,旭日东升,莺引雾尘,鹿引云驱日月。殿阁千重排雾(谷)、(笙)歌为乐派,红瓜(蜜)枣在金盘,绿莲藕为冰采(玉)筐。宴设龙肝凤脑,宴以玉液混甘露。松脂是一种非凡的产品,石棺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饭不(限)美,茶更香。(只)我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来年他们会去音乐。“魏晋以后,中国的道教与儒教和外来的佛教融合,这在一些名胜古迹和太白岩上的石刻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向母亲致敬》感人至深。
赵视金钱如粪土,一生清贫,其人格魅力为后世所景仰。他一生作品众多,但大多失传,其中《献给母亲》最为感人,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对母亲很孝顺,自己写的《祭母》,父亲写的《祭妻》,三姐写的《祭母》,都是优秀的民间德育产品,流传已久。
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了罪,赵陪押解西行,积劳成疾而死。在他生命的最后,他哀叹自己与自己联系在一起:“在经历了所有的辛酸之后,他意识到悲伤会损害他的生活;说柯家时要老实,不要当官。"
现代名人
刘孟(1894 —— 1969),原名鉴真,字孟玮,别号左毅,云阳人。集革命者、艺术家和学者于一身。他是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
有才华的
刘孟五岁时失去了母亲。他先入私塾,后学经学、书法、诗歌、篆刻等。与长兄刘振安(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刘振安精通汉代古文,精于隶书,对刘孟的一生影响很大。刘孟很有天赋,酷爱古典文学。从6岁到65,438+06年的65,438+00年间,他重点学习儒家经典十三经,书法则以北魏郑文公碑和颜真卿、欧阳通楷书为主,双钩填纲,临摹兼呈,细致入微,奠定了扎实的童心功力。16年到10年期间,26岁的他学习古文字,早晚考试,详细分析。书法扩展到包括甲骨文、金文、秦汉碑刻的广博知识,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
弃笔从军——弃笔从军
65438年至0927年,刘孟跟随刘伯承参加泸州起义,加入中国* * *生产者党,与刘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的一些诗是纪念刘伯承的,比如《浪淘沙》:...万物悠悠。将军每战常轻,月落即晓,人在松丘。”对刘帅的敬佩和怀念溢于言表。
庐州起义失败后,亨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他在云阳、开县、万县等地开办学校、办教育,还办了装裱字画的“艺品店”,也用于印刷、卖字、刻字。1939年,他和当地地下革命工作者在万县创办了国华中学,并任学校董事长。因为革命宣传活动,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查封,而刘孟则回到云阳农村学习、研究、教授书法和篆刻。1947年底,恒出任川东游击纵队第七南支队政委兼司令员。解放后,历任川东行政公署副秘书长,四川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常委,四川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65438年至0952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后升任馆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再次受到迫害,在旧病中死去。
诗、书、印三绝
刘孟豪爽旷达,刚正不阿。在书法上,他主张广泛练习,信守诺言,说“字印于心”。其书法、印章、官文、模型、线条、草无所不能。其篆刻陡峻凝重,美不胜收,流畅性玉兰,威严沉稳,微雕尤为独特。他的隶书整肃古拙,用笔粗拙,圆润挺括;其楷书点画厚重,重心略高,坚实而雄壮。
恒的草书代表了他书法的最高水平,风格奇特复杂,气势磅礴。用笔简洁纯粹,平静快乐;结构陡峭,垂意开阔;独特的审美取向和空间意识,使他的草书有一种瑰丽的景象。说恒草书的结构高于名家并不为过。何在评论他的草书时说...作品的形式之美、质量之美与作者真诚、深沉、豪迈的精神世界完全融为一体,使他的书法成为他心灵的一种痕迹,一种审美的寄托。”得益于何等人的研究,的书法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刘孟的诗充满真情实感,具有杜涛的风格。著有《冉熙诗集》、《冰封桐花关词札记》,主编《杜甫年谱》。他的诗风是豪迈的,气象是开放的,他的悟性不允许他在当时是睿智的。同行称之为“山河能言无碍,风雨能歌与神写。”
何其芳(1912 ~ 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者。原名何。重庆万州的甘宁人。65438年至0929年赴上海参加中国学院预科,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从1931到1935,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后埋头于文学书籍,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散文。1936年出版了他、卞、李广田的诗集,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散文集《画梦》出版后,获《大公报》文学奖。大学毕业后,先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农村师范学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重庆万州任教,参与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1938年去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在此期间,他随贺龙部队在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新的生活让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人生有多广阔》等诗歌,讴歌革命,歌颂光明,讲述了一阵。1944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1948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高级党校)任教。文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为《夜歌与昼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归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篇。建国后,何其芳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学研究和批评中,同时参与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创作了少量诗歌。他主持成立了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任副所长兼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出版了《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论红楼梦》、《诗歌鉴赏》、《文艺的春天》等著作,并出版了《何其芳作品集》六卷本。何其芳早期诗歌艺术精湛,色彩艳丽,以清新柔和著称。参加革命后,诗歌变得朴实,乐观,豪放。他还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中的篇章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构思精巧,文字优美,艺术独创性。以后《还乡》中的杂文趋于朴实自然,感情奔放,风格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