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有哪些?
1.礼让行人:上下学路上,靠右行走,尤其是放学人多的时候,有序离开学校。
2.礼貌待人:见到老师跟老师打招呼,见到同学跟同学打招呼,这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
3.爱护环境:不要随便乱扔垃圾,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要在公共场所喧哗,影响他人。
4、懂得感恩:当你得到同学或朋友的帮助时,主动向对方表示感谢,懂得感恩。
5、不铺张浪费:吃饭时不浪费一粒米,不浪费粮食,珍惜每一粒,明白粮食来之不易。
扩展数据:
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自然,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文明礼仪教育最关键的时期。
然而,今天的现象令人担忧。小学生严重缺乏文明礼仪:一些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礼貌,不知道文明礼仪的定义,对文明礼仪的认识模糊,直接导致了他们的不文明行为。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培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许多优秀的传统礼仪规范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知道:孔融小时候让梨,敬长辈一个美谈;岳飞问路,又知礼仪,才能在小炉匠中比试,驰骋天下。“程门·雪梨”是尊师重道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人一日,讲道德一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和道德。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让中国的礼仪之邦的美誉名副其实。
(2)礼仪是人类社会的需要。
一个人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仪要求,对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礼仪教会别人如何做人:与人交往时,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人际关系的和谐取决于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爱护公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公共秩序、遵守法律法规、慷慨待人。
(3)礼仪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一个注重修养和礼仪的人,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子曰:“盛世以诗,立于礼,乐也。”
孟子也说:“尊重别人的人,永远尊重别人,爱别人的人,永远爱别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礼貌是受过教育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礼”的重要性。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十分重要。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不是“一张白纸”,五颜六色印在脑子里,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污染了他们的心灵。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还在传承,但整体来看,确实有弱化的趋势。
尤其是对幼儿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学校里有的人会不尊重别人,不懂礼貌,不懂礼貌;在社会上,人们不知道如何称呼别人,甚至他们充满了粗鲁的话。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与此同时,与人为善、互惠互利等美德在相当一部分孩子身上正在消退。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
百度百科-小学生文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