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和达芬奇。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文化名人也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奠基人。因此,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充分利用数学文化,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存在“数学等于逻辑”的观念。数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和结论,甚至很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学习语言、图表和符号的学科,忽视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一些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对数学越来越厌烦和淡漠,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富,厌烦的程度也在增加...

数学文化应该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渗透到日常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的感染,产生文化的嗡嗡声,体验数学的文化味道。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践和凸显数学的文化性呢?

第一,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文化特色

新教材注重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是以生动、有趣、易读的形式,配以“你知道吗?”针对题目,介绍一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关于数学的有趣故事,数学发现,数学史知识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他们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初三(上册),学习“一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我们介绍了“+”、“-”的由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我们介绍了“x”的由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介绍了“分数的表示”等等,适时向学生介绍。再如在学习四边形时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相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的构图,让学生感受几何构图之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再比如,学习“时、分、秒”时,教材呈现了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刻字,闪耀着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同学们知道,虽然我们今天是从钟表上知道时间的,但我们之前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经历了探索的艰难和祖先的智慧,鼓励同学们热爱祖国文化,向祖先学习。

在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数学新教材的文化特色,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

第二,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如果学生需要“数学文化”,那么教师首先需要“文化”。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对教材、数学的理解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受和清泉般的美,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语)。”这说明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满足于“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一桶水”的现状,应该有“自来水”的精神,不断地从源头吸取“活水”,过滤,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抱着对下一代负责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和文化素养,兼容并蓄,努力学习。

比如,下课的时候,老师热情地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对称图形的世界。”事实上,大自然对对称的创造远不止这些。仰望天空俯瞰大地,哪里有生命,哪里没有对称的足迹?看看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和蜜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和白鸽,划过天空的彩虹和飘落的树叶,让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笑脸,不都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随着老师充满激情的描述,与此同时,教室前面的屏幕也显示出大自然的杰作,学生们沉浸在美丽的画面中,相信自己的思维早已飞出去了。

第三,关注数学课堂的文化属性

多少年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总是与符号、定理、规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一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绊脚石。事实上,数学有其丰富的文化渊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盲目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数学本身所蕴含的生动的文化背景,忽视了数学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人类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实质,以及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发掘数学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

1,在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渗透。

毫无疑问,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作为数学教育,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传承。为了避免枯燥的学习,我们应用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从数学的结构中挖掘其美学意义,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感受数学美带来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运用数学的观念。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认识圆”结束时,老师做了如下安排:

老师:有人说,因为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奇妙和神奇。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圈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享受吧-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下面的图片逐一呈现给学生:阳光下盛开的向日葵、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奥运会的五环标志等等。)

老师: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圈子真好看!

生:我无法想象没有圈子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向前推进,力求让圈子的文化特色渗透到学生心中,成为学生数学学习和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性思维和阴影,真正美丽动人。

2.在构建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数学家和数学家为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倾注了辛勤的劳动,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崇高境界。从事教学工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水平,还要有持之以恒、勇于奋斗的精神。现代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部分学生缺乏拼搏精神,意志力薄弱,有的甚至我行我素,缺乏群体意识,急需人格陶冶和意志力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工作的辛苦,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挫折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当有学生提出将圆转化为矩形尝试计算圆的周长时,老师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众所周知,有一个学生举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圆是不可能转化成矩形的,因为它是一个弯曲的图形,而矩形的边是直的。教室里瞬间寂静,学生们的眼睛秩序井然地看着老师,等待老师的裁决。老师慢吞吞地说:“是真的。从表面上看,圆是不可能变成矩形的。但经过古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已经成功转化。你想知道吗?”学生们都回答:“是的!”老师演示了课件的模拟实验(如下图所示),然后让学生借助教具进行操作,就成功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很有收获的回答说很好学。这时,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当然容易,因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而,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遇到了许多艰难困苦,花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凝聚了许多数学家的智慧。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像数学家一样,独立地探索、猜测和实践,为数学做出自己的贡献...“老师讲解这段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在认真听。

数学文化不应该从数学之外寻求。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征应该是数学本身,应该体现数学的个性,体现数学思维的魅力。如果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感受到了思维的快乐,并且因为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习个体的本质力量也得到了体现,那么数学的文化张力就真正凸显出来了。

3.在构建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文化数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注重数学活动的文化渗透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才能,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数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吸引力,灵活生动,主要形式有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实际应用、讲故事、智力活动等。

数学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集合。它不仅给了我们知识和方法,还以一种文化的姿态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品质,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类的本质力量。数学的文化特征不仅是数学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是凝结在数学中的奇妙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数学的精神和求真、求全、求美的数学品格,对一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数学是真善美的完美集合!因此,在认识和推广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