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教师迫切要求政府部门立即取消职称工资?

笔者根据近期Sina.com、People.com、人民Congress.com、CPPCC.com、Xinhua.com、中国News.com、国家发改委举办的“我为十二五建言献策”活动,从职称制度的“滞后”、“不公平”、“腐败”等方面,总结了百万中小学教师迫切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职称工资的原因:

第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极大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普遍建立了重点中小学。这些重点中小学都在市内,教师中高级职称有限且大多向市内重点中小学倾斜。职称评定之初,有的农村中学连高级教师名额都没有,有的学校只有一两个,只占两三成,让农村教师很失望。在评定教师职称之前,原来的教师并不是那么刻意地追求进入城市,进入重点学校。职称评定后,因为在市重点学校评高级职称容易,大家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找各种关系,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往市里挤,往重点中小学钻。于是,大量鲜活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迅速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学校和重点中小学严重超编。偏远地区乡镇学校严重缺员,不得不请代课老师上课。结果农村教育被忽视,导致城乡教育严重不公。目前各地实行教师职称管理。根据各地教师职称管理的文件精神,这种现状不仅继续维持,而且愈演愈烈。长此以往,不仅城乡教育严重失衡,连城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老师,这对老师不公平,更谈不上教育公平。如果这种发展下去,教育公平将成为只是一句空话和与时俱进的彩色肥皂泡。

第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极大地阻碍了“教育合力”的形成,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职称分高、中、低,根据职称获得的物质待遇当然也分高、中、低。老师也是吃人间烟火的,当然也要讲究物质利益。每个人都想得到自己应得的物质利益,然后才会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不应评上相应职称的教师,难免会失望、难过、气馁,从而降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之间不正当的职称竞争后,难免与德疏远,甚至互相羡慕,拆台。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效果并不与职称成正比,因能力低、资历浅、表现差而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被评为高级职称也不是个别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能力有资历深、业绩突出而不评高级职称的人不在少数。这种情况,广大教师很清楚,我们的一些教育管理官员其实也心知肚明,职称确实失去了应有的光环。现在我们在培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骨干也是和职称、年龄等条件挂钩的。学校推荐的一些骨干教师,原本并不学那个专业,也不教那个学科,只是有了必要的职称和合适的年龄,再加上他们自愿报名和校领导的青睐,取得了各级骨干教师的资格,参加了培训,自然就成了那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这样,教师按职称和骨干分为三、六、九等。哪里能有什么“教育合力”,哪里能有什么教育效果?

第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不仅严重扭曲了教师的思想和人格,而且成为政府有关部门敛财和一些基层领导腐败的手段。教师要评职称,必须参加各种考试。这些考试的考试报名费,加上购买相关资料和培训辅导的费用,对老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对政府部门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职称考试已经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创收敛财的渠道。由于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有限,每年到了评职称的时候,所有符合条件的教师都想尽办法,采取目前我们社会上可以使用的各种手段(这些手段很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玩乐奉献自己),争取拿到职称。这些想拿职称的老师的竞争手段,让一些基层领导腐败。取得了相应职称的老师,被逼得付出不公,不得安宁。因此,它扭曲了心灵,玷污了人格。那还配当老师,怎么才能放心教育学生?

四、职称指标有限:事业单位尤其是全额拨款的农村学校职称指标一直紧张。每年的职称指标都是从省到市,从市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学校,往往在县乡指标下达时就呈现出“锅底效应”(往往接近“中央”的指标较多,如城镇学校的指标往往高于其他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普通学校;中心学校比村小学高。这样,一个学历和水平差不多的老师,能否晋升,就看我是在镇校、重点校、中心校,还是农村学校、一般学校、村小学了。众所周知,教师职称的评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与教师的各种待遇密切相关。城镇和重点学校的教师工作条件更好,各方面工资更高,这给在偏远艰苦环境下工作的乡村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不平衡。强迫大家想尽办法往城镇、重点学校、中心学校挤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加剧了学校间教师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失去工作热情和动力,容易产生懈怠的想法。

第五,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工龄或教龄起着重要作用,不考虑工作能力,论资排辈的例子大量存在。职称应是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综合反映。小学教师职称分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但实际上三级是自动授予的,所以只有三档参与评优。职称评定以考试形式进行(初级职称只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级职称考试相关专业,计算机,外语;高级职称必须考外语,其外语考试水平高于中级职称)。通过考试,促进小学教师提高职称专业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老的先走,少的让”。一句职称评审的顺口溜,生动地道出了职称评审的实际情况——“教学经验是宝,文凭不可或缺,关系最重要,能力是参考。”有些人,虽然自身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不强,工作业绩不好,但是依靠年龄和资历的优势,依然获得了较高的职称。这样,一些后来的新手、能力和成绩都很优秀的骨干的中间力量就“不成功”了,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现象容易使青年教师认为职称评定主要以年龄和关系为标准,从而降低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种耗费时间的心理,对青年教师的快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第六,评职称人为因素太多,不客观不公正,伤了老师的心。欺诈行为成为一种常见的做法,腐蚀了教育氛围。负责职称评定的人员大肆收受贿赂,滋生腐败。没有高级职称教书的人很多,上课的人也不想下多大功夫。评职称并不能真正激励老师!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如何在不取消职称的情况下全心全意工作?现在的中小学职称制度确实利大于弊。根本原因是职称和工资挂钩,一旦评上,终身用而无忧。诚然,教育系统内外拥有话语权的绝大多数人,如领导、领导亲友、企业管理人员等。职称评定不仅逐渐失去了对教师的激励作用,而且正在成为“腐蚀”教师职业尊严的重要因素。使得原本相对纯净的校园滋生了一些被污染的空气,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如果仅仅把职称当成一种荣誉,不与工资挂钩,那应该是职称评定的真实面目。教师工资要与岗位工作条件挂钩,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区分优劣,实行优中有优,不吃同一个锅。这样,所有教师只要在岗,就要努力工作一天,而这种努力就会体现在报酬上,从而避免被授予职称后工作疏忽,甚至不在岗就多拿一天钱的情况。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被许多投机者利用,成为教育腐败的温床。比如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某小学,班里公认的最好的,热爱教育,一直是最好的,能力最强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拿不到称号,但是所有作弊的老师,都被家长赶出了班级,课堂上一片狼藉。我们的教育还有希望吗?被授予职称的都是校领导、老教师、官员的亲戚,严重挫伤了年轻有为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他们不赚钱、没贡献。绩效工资存在严重问题,官员亲属即使不上班也可以发绩效工资。建议调查绩效工资,尤其是在我国。

七、目前教师工资按职称发放,因为学校中高级职称是有名额的,尤其是高级职称。合格的教师远远多于有限的名额,导致学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绩相近的教师(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收入差距巨大:高级和初级相差近一半。而且严重影响退休福利。办好一所学校,90%以上靠的是老师。以教师职称来定工资,并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大部分教师职称的收入差距太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尤其是那些没有晋升更高层次希望的人,还有一大堆后遗症。因为老师也是人,也有心理不平衡。在不平衡心理的驱动下,无法离职的老师会有越来越多的不良后果。所以每次中高级教师评聘,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聘委之间都有很多矛盾,这就给了腐败可乘之机。很多以前不错的老师反目成仇,甚至动用黑社会,增加了纪委等部门的麻烦和工作成本。因为职称工资的收入差距中有太多的人为色彩,不公平感最强。教师工资按职称发放的政策影响稳定,破坏公平,损害干群关系,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防止分配不公,由经济问题引发的民生问题日益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通过工资改革建立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势在必行。

八、现行的薪酬制度使得教师把所有的目标都放在了职称评定上,使得学校走关系、送礼成为普遍现象。有的甚至把价格标签贴在了优质课程和教学专家的荣誉上,成为了出售的“商品”,滋生了很多腐败,污染了教育的净土。

九、同工不同酬,分配不公,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因为职称工资制度,低职称的老师和高职称的老师做一样的工作。低职称教师的质量和效益并不比高职称教师差,甚至更高,(因为高职称教师已经被评为没有前进的目标,各种工作都有高薪),但薪酬却低很多。这样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有的老师被评为高职称后根本不上一线课,即使上课也只是应付了事,没有上进的动力,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十、竞相评职称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为大家评职称后都想拿高薪,同事关系不融洽,恶性竞争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降低教学效率。从发展趋势看,尽快实行以教学经验工资和课时工资为主的薪酬制度是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发展观要求和我国国情。在我看来,实行教龄和课时工资制的最大好处是同工同酬,公平公正,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的工作,同样的付出和报酬基本相同,却因为利益的不同而不同,公平、公正、透明;也有利于教师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以争取更高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付出与收获不对称的矛盾和高职称教师懈怠的情况。

长期以来,小学教师的职称被评为小学教育之首,所以很多小学教师都有转行或者成为中学教师的想法。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优秀的小学老师成为了中学老师。这对小学教育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必然导致大量小学教师的非正常流失,大大削弱小学教育。而那些小学老师,评上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后,也失去了“前瞻性”,工作热情大不如前。结果就是职称上去了,但是这些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却下降了。教师职称评定严重挫伤了勤奋努力的一线教师,完全成了黑心领导领点钱的手段,恶心!!!腐败!!!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不合理。有的老师平时不努力,文化知识少,专业能力弱,专心搞人事关系提高职称。结果,他们的工资提高了。那些很敬业的老师,因为职称低,工资低,心里有怨气,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老师,没有高职称的技能,一周只上几节课或者不上课。

职称工资拉大了教师工资差距。那些职称低的,无心教书,看不到希望,心里不平衡,在校园里怨声载道。伤害中国的教育!建议直接取消教师职称评定。原因很简单。现在无所谓了,送礼也不用花钱。不能更上一层楼评价!职称评定只会增加腐败。教育界有权有势的人(各级校长)先拿高薪,一线教师只有年过花甲才能评上,不花几万元是不会评上的。

可能有人会说,以上原因其实都不是原因,那些现象只是个别现象。其实不是的。你只需要深入实际,看一看,听一听,找一些数据分析就明白,职称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光环。如果不是为了几块钱,谁在乎?既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阻碍了教师的积极性,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绊脚石,说明这一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还不如尽早废除其他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切实可行的、能真正激励教师的新方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阻碍教师积极性,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绊脚石”,这是真的!我县40岁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普遍具备评中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但评上的不到20%!评职称没希望了,大家都在混!

事实上,中小学教师不是真正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是实践型人才。初、中、高级教师在教学水平上是平等的,换句话说,高级教师、中级教师、初级教师也是称职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在被授予高级教师职称后,一旦工资发了,就想方设法脱离一线,脱离教学。真正在一线教书的,是那些没有被评为职称的人。现在各地的职称评定很不正常,能搞关系的,花钱的,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苦了那些努力工作的,有怨言的,沉默的,助长了教育腐败。

所以评中小学教师职称,真的是教育腐败。希望党和教育部领导认真考虑此事,立即取消职称评定,让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教师受人尊重,安居乐业,大有作为,大有所得!